详细内容
【活下去!】中国中小食品企业生存【标杆管理】:“找-抄-超”!
2023-01-29 17:46:06 点击量:
导言:
中国食品企业对标管理,是指将企业的服务、产品、管理方法和工作流程与同行业的外部或内部合作伙伴进行比较,以便从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方法中获益,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加自身的改进机会,建立良好业绩的循环。
“标杆管理"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工具,其核心思想就是“寻找标杆一学习标杆赶超标杆”,然后寻找与学习下一个标杆,在如此循环往复中,提升自身的经营水平与管理能力。“标杆管理”是个系统性的管理工具,内容比较复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就其基本思想通俗而形象地说,就是“找一抄一超”。
“模仿”一弱 者的生存方式“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很多人都熟悉,但另一句话却说,“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 ‘新鲜事’,其实每天都是‘ 故事'的重演和再现,人们一味地无穷无尽地追求‘创新’,本来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这句话不知有多少人赞同,把这句话用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创新上,倒是很有指导意义。
比亚迪的创始人,2009年“中国首富”王传福,几年前一点也没有“首富相”,当时他收购了陕西的原野汽车,却一筹莫展,不知出路何在,多亏高人指点,寻找榜样并加以模仿。于是,酷似花冠的比亚迪F3横空出世,貌似本田雅阁的F6接踵而来,更有甚者的是王传福版的“奔驰”- 一比亚迪F8。你说他“抄袭"也好,“山寨"也罢,毕竞人家首富了,连股神巴菲特都青睐比亚迪的股票,不服不行。
其实,“山寨" 的开山鼻祖还要数日本人。都说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日本早在中国的唐朝时期就开始学习和模仿中国的建筑艺术,当时几乎就是原汁原味地“山寨”了盛唐时期的中国建筑。到今天,我们还能在日本的许多地方看到这些“山寨”版的中国古建筑,它们保持的比我们本土还要好。除此之外,日本还学习和模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当然,后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自成一派。在日本大获成功的精益生产法,就是源自美国,被日本人融会贯通,自成体系,后来连美国人也要去日本考察学习。
我们研究中外所有成功的模仿者,或者叫抄袭成功者,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都能做到“神似而形不似" ;二是东抄- -点,西抄一点,组合起来,这叫“远缘杂交"复合式的创新,看来如何模仿是一门大学问。
“模仿”一后起之 秀的成功捷径
“寻找到自己的榜样,学习并超越他。”二百年前富兰克林说的这句话本意是用于指引人的成长之路,但对于企业的成长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中外许多名人也说过类似的话,毕加索说“好的画师要学会借,大师要学会偷"。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其自传里说:“十年来, 我一直在厚颜无耻地抄袭伟大的创新!”
我们来看看世界著名企业是如何“模仿”的。丰田的“山寨之路”就是“一路追随”。丰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它和韩国现代这样的成功企业一样,都是靠模仿起家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丰田喜一郎与其父涉足汽车行业,丰田的第一款发动机就是仿照雪佛兰的发动机而研制成功的,1935年又模仿克莱斯勒的Airflow车型,生产A1型轿车,A1轿车外形与克莱斯勒车型极为相似,同样漂亮的流线型外壳,甚至连弧度都差不多,底盘和变速箱更是直接照搬,甚至在名字上就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模仿之心。其结果是丰田的A1系列轿车大获成功,投入市场之后销量非常可观,为丰田赢得了汽车市场的一席之地。韩国三星的成功,就是模仿了多个世界巨头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走的是“兼收并蓄"式的“山寨"之路。现在被某些人视为时尚数码品牌的三星,在开始的时候,跟我们国内目前很多企业的产品一样,在欧美市场属地摊货,三星产品一度就是廉价货、低档品的代名词。三星曾采取过追求规模化的产量,以规模经济谋求价格制胜的经营方式,但在国际市场上却并没什么地位和影响。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三星的一切,使它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答案就在于其精致、独到的学习和模仿。
三星也曾经历过一段以模仿和学习为主导的痛苦阶段。1993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电子部门出口产品当地评价会议”上,三星把竞争对手的产品和自己的产品放在一起对比,发现无论是从设计还是性能都与世界-流产品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据此三星最高层痛定思痛,确定了具体的实践方案,最后的结论是“全面学习”。此后的十年,三星在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都向世界-流企业学习过,这包括向索尼学习品牌战略,向惠普学习生产管理,向西屋电气学习库存管理。正是通过这种模仿,同时在模仿中不断创新,三星才能够摆脱原来那种低价的大路货形象,从一个小公司成长为一家世界知名的500强大企业。
因此,企业可以遵循“寻找一模仿-超越”这条创新之路走向成功。“模仿”和“山寨"本身并没有错,"模仿”和“山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阶段,甚至是企业通向成功的捷径。
“模仿”、“山寨”之后,我们该做什么
大师们的“"抄” ,是发现别人的几个最伟大、最闪光的地方,并且加以改造,为我所用,就像韩国三星样兼收并蓄,最终超越了榜样。苹果是另一个最有力的例子,苹果做手机比不过诺基亚,做电脑比不过IBM,做音乐比不过索尼,做游戏比不过任天堂。但是今天苹果却成为一个集大成者,产品大行其道,风靡全球。据调查,苹果学习模仿了9个榜样,三星模仿了至少4个榜样。如果我们的企业能认真学习1-2个榜样试-下,那就不得了,那就会脱胎换骨。
其实,我们的企业不乏智慧和聪明的基因。当今社会,“模仿” 和“山寨"大行其道,人们在指责“抄袭者”无耻的时候,也在享受“山寨"所带来的廉价和便利。如今,不少企业把“山寨”作为一-种弱者的生存方式,在大企业的竞争夹缝中生存下来。“模仿”和“山寨"作为一种企业发展的短期行为和权宜之计,这本无可厚非,毕竟企业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先活下来,才能谈发展壮大。
该受到指责的不应该是“抄袭"和“山寨"本身,而是要让企业管理者们知道:找到学习的标杆并加以模仿不是企业走向成功捷径的全部含义,仅仅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初级阶段,只有加以超越,才是完整的创新之路。
那么,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们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超越?“模仿”和“山寨"了之后该干什么?或者说,“山寨”了、“模仿”了、获利了,就满足了吗?就不知道企业该走向何方了吗?这就需要一点企业家精神了。
从以上通过“模仿"而成功的企业例子来看,企业的“标杆管理"不只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的某一个闪光点,而是学习和模仿别人的几个闪光点,把它们组合起来变成自己的闪光点。“模仿" 和“山寨"只是简单的移植,能否存活,还是要靠企业自身土壤环境与组合,进而成为自身企业有机的一部分,其实组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从我们“标杆管理”的实施现状而言,我们当前的企业管理者们缺少的不仅仅是前面的“模仿”和“山寨"步骤,更缺少的应该是后面这关键的一步吧!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心血,转载均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