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标准 > 普通食品 >

详细内容

【食品标准】GB 14881食品安全控制中物理污染风险控制!

2025-10-24 18:18:05  点击量:

本期与大家交流一下对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中物理污染风险控制内容。

 

 

 

8.4.1物理污染管理制度的建立

 

 

条文内容:

应建立防止物理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序。

条文解释:

该条款是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异物管理制度,通过对企业所使用的原料、加工设备以及生产工艺、加工人员、加工环境等的管理,识别出可能引入的异物(指非加工要求或根据产品标准不应含有的物质),通过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预防和消除异物污染的发生。

经验分享:

该条款在日常审核中发现问题有:

现场核查发现企业未提供防止物理污染的管理相关文件;

现场核查发现企业提供的防止物理污染管理制度缺少对玻璃、塑料及竹木制品的管理等。

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应:

从物理污染的范围、污染源和污染途径以及异物污染的控制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次,要对非生产性物品、工作人员着装、毛发、原辅料操作、玻璃、纤维物使用、金属制品使用、纸片、塑料制品、竹木、乳胶手套、包装、包装间以及虫害管理等方面进行管理控制。

最后,应根据客户投诉、客户要求以及标准更新的要求,及时对物理异物控制计划进行修订,确保其能够满足合规要求。

 

 

8.4.2物理污染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条文内容:

应通过采取设备维护、卫生管理、现场管理、外来人员管理及加工过程监督等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食品受到玻璃、金属、塑胶等异物污染的风险。

条文解释:

该条款是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

对设备进行维护(不定时、不定期),确保设备良好运行;

设备维护时应注意防护,避免异物进入到正常运行的设备中;

对生产现场卫生要确保清理彻底,避免由于卫生清理不彻底而造成的异物污染(例如:盛放产品的筐);

现场管理应加强操作要求的落实与监督检查,设置适当的隔离设施,避免现场使用的工器具的污染等;

外来人员应按照本公司的要求进入车间,禁止外来人员任意进入生产车间,避免可能给产品带来异物污染风险等;

加工过程中应对操作人员、复核人员及监督人员设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对可能产生污染的区域或关键工序,专人检查或设置异物检测装置等。

经验分享:

该条款在日常审核中发现问题有:

现场核查发现企业一线员工对发现的异物不知晓如何处理(企业异物控制规程中规定,员工发现异物后应立即汇报当班班长);

现场核查发现企业当班班长不知晓员工汇报发现的异物如何处理;

未对外来人员进入生产车间进行有效控制等。

因此,食品生产企业:

首先要把制定的异物控制规程对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确保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去落实。

其次,应加强外来人员进入生产车间的管理,确保不会发生因外来人员未能够按照本公司生产人员进入车间的要求而导致的物理污染事件。

最后,企业的监督人员、复核人员以及关键岗位操作人员一定增强对异物风险控制的“意识”,知晓一旦不能严格要求,会给企业带来很严重的不良后果。

 

 

8.4.3物理污染风险设备控制管理

 

 

 

条文内容:

应采取设置筛网、捕集器、磁铁、金属检查器等有效措施降低金属或其他异物污染食品的风险。

条文解释:

该条款是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

根据产品的加工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食品中的金属或其他异物污染。

采取设置筛网、磁铁、金属探测仪、X-光机等措施,来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异物危害。

筛网目数、磁铁的强度、金属探测仪和X-光机的精度要求应根据产品需要合理选择,确保能够起到预防金属或其他异物等食品安全危害的作用。

经验分享:

该条款在日常审核中发现问题有:

现场核查发现生产车间的40目筛网有破损;

现场核查发现使用的磁棒未进行磁力效果测试;

现场核查发现设置的金探未正常投入运行等。

食品生产企业应:

首先要根据异物风险分析配备有效的异物控制设施设备。

其次,不能因所使用的控制设施设备给产品带来二次污染的风险。

最后,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一定要对采用的异物控制设施设备进行正确评估,不能仅仅为了“应付”(日常不运行,仅仅在审核中使用),也不能不切实际的购买企业不需要的控制设施设备(例如:X-光机)。

 

 

8.4.4设备维修的物理污染风险控制

 

 

 

条文内容:

当进行现场维修、维护及施工等工作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异物、异味、碎屑等污染食品。

条文解释:

该条款是要求食品生产企业:

应避免在生产现场进行维修、维护及施工等工作;

若必须进行现场维修、维护及施工等工作时,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异物、异味、碎屑等进入正常运行的设备中所造成的污染。

经验分享:

该条款在日常审核中发现问题有:

现场维修施工人员未按照要求进行更换工作服;

现场发现库房内进行的临时焊接工作未对产品进行防护;

前处理间临时进行维修水管时,未对物料罐口进行防护;

现场维修人员未对携带的零备件及更换的备件进行有效管控等。

因此,食品生产企业:

首先应加强对维修人员的管理,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维修人员普遍存在“优越感”,认为进入车间不需要遵守更衣要求。

其次,车间管理人员及现场品控一定要加强对临时维修的监督管理,确保不会因维修导致二次污染。

最后,维修人员自身的岗位意识要不断地加强,通过培训、监督检查及绩效考核等多种方式来增强其维修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使其能够在临时维修时,严格遵守异物管理的要求,避免产生物理污染。

文章来源:食品质量管理,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