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标准 > 普通食品 >

详细内容

【就说三遍】GB 14881-2025新标解读:污染与虫害管理的“防”与“控”

2025-11-05 18:23:11  点击量:

本文基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2025)最新要求,结合食品企业实操经验,对污染与虫害管理进行深度解析。助力食品人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预防”。

 
 

一、标准背景与核心变化

 
 
 

1.新标基本信息

标准编号:GB 14881-2025

发布与实施:2025年9月25日发布,2026年9月2日强制实施

替代标准:GB 14881-2013

核心理念:从事后监管转向 “事前预防、全程控制”,强化风险管理和全过程追溯。

2. 污染与虫害管理的升级意义

新标准将污染和虫害管控视为食品安全的核心环节,通过细化定义、引入HACCP体系、新增寄生虫控制等要求,推动企业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卫生管理体系。

 
 
 

二、污染:从“传入过程”到“全过程风险防控”

 
 
 

标准原文(2025版)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污染因素传入的过程,强调对潜在风险的识别与前瞻性控制。

条款释义

全过程覆盖:污染管控延伸至原料采购、加工、贮存、运输全链条,要求企业建立污染源地图,识别各环节风险点。

新增风险类型:明确致敏物质交叉污染、压缩空气污染等新型风险,要求企业制定专项控制方案。

实操要点与案例

污染类型

新标要求升级点

企业应对措施示例

物理污染

新增气体净化要求(如压缩空气)

安装气体过滤装置,定期检测气体质量;使用X光机替代金属探测仪提升检测精度。

化学污染

强化致敏物质管理,要求共线生产评估

建立致敏物质清单,设置独立生产线或分时段生产;使用彩色编码工器具避免交叉污染。

生物污染

附录B要求环境微生物监控扩围(如墙壁、地漏、鞋底)

制定环境监控计划,对清洁工具、转运车辆等非接触表面定期采样。

 
 
 
 

三、虫害:从“灭杀”到“生态系统管理”

 
 
 

标准原文(2025版)

由昆虫、鸟类、啮齿类动物等生物(新增寄生虫)造成的不良影响,需通过环境管理切断滋生条件。

条款释义

寄生虫纳入管控:明确对蛔虫、绦虫、弓形虫等寄生虫的虫卵杀灭要求,尤其针对水产、肉类原料。

防虫设计强制化:要求门窗避免窗台、穿墙管道密封、不同区域独立设置工器具清洗区,从硬件上阻断虫害侵入路径。

虫害管理三级防控体系

第一级:预防入侵

硬件升级:安装自动闭合门、风幕机,物料传递口使用传递窗。

环境管理:定期清理地漏、排水沟,避免水封干涸导致害虫孳生。

第二级:监控预警

数字化工具:采用智能虫害监测系统,实时记录虫害活动轨迹。

非接触表面监控:将地漏、清洁工具、鞋底纳入微生物监控范围。

第三级:应急扑杀

安全灭杀:禁止使用电击式灭蝇灯(易造成二次污染),推荐使用物理诱捕器。

寄生虫专项控制:对高风险原料增设寄生虫检测环节,如紫外线照射或热处理。

 
 
 

四、企业落地指南:2026年合规倒计时

 
 
 

1.差距分析与整改清单

污染管控:检查气体净化设备、致敏物质隔离措施、微生物监控计划是否覆盖新要求。

虫害管理:评估厂房防虫设计、寄生虫控制程序、智能监控系统覆盖率。

2.文件与记录升级

更新《控制程序》,补充致敏物质管理和气体净化要求。

虫害记录保存期延长至不少于2年,需包含寄生虫监测数据。

3. 培训重点

人员需掌握HACCP原理、致敏物质交叉污染防控、寄生虫识别知识。

案例教学:如何通过环境监控数据反向追踪污染源。

 
 

 

GB 14881-2025将污染与虫害管理从“卫生问题”提升至“食品安全风险核心”层级。企业需跳出“应付审核”的思维,通过系统化设计、数据化监控、全员化参与,真正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来自:食品卫士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