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标准 > 普通食品 >

详细内容

【珍贵收藏】中国食品抽检中常见的不合格及原因!

2025-11-03 18:42:31  点击量:

在食品抽检中,不合格项目的出现往往与生产加工、原料控制、储存运输、标签标识等多个环节的问题相关。

主要分为微生物污染、理化指标超标、食品添加剂滥用/不当、标签标识错误、污染物超标等五个方面。

 

 

01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是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尤其是即食食品)抽检中最常见的不合格类型之一,直接关联食品安全,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如腹泻、呕吐)。

常见致病菌及污染原因如下:

 

 

 

02

理化指标超标

理化指标反映食品的 “内在质量”,包括水分、脂肪、蛋白质、酸度等,超标可能导致食品保质期缩短、风味异常,甚至间接引发安全风险。

1.水分超标

高发食品

谷物制品(如挂面、饼干)、熟肉制品(如腊肉、香肠)、坚果。

原因

生产工艺控制不当(如干燥时间不足、温度过低);

包装密封性差,成品吸潮(如饼干包装漏气);

为降低成本故意增加水分(如挂面加水过多,增加重量)。

危害

加速微生物滋生,导致食品霉变、变质。

 

2.酸价/过氧化值超标

高发食品

食用油、油炸食品(如薯片)、坚果、糕点(含油脂较多的)。

原因

原料油脂不新鲜(如使用过期大豆榨油);

生产过程油温过高、反复使用煎炸油(如炸鸡店油未及时更换);

成品储存时间过长、光照 / 高温环境加速油脂氧化(如食用油长期敞口放置)。

危害

油脂氧化产物可能引起恶心、呕吐,长期摄入影响肝脏功能。

 

 

03

食品添加剂滥用或不当使用

食品添加剂可改善食品风味、延长保质期,但需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的规定,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是主要不合格问题。

 

 

 

04

标签标识错误

食品标签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标签错误虽不直接危害健康,但属于“合规性不合格”,可能误导消费。

常见问题及原因如下:

 

 

 

05

污染物超标

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原料种植/养殖环节(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环境(如重金属)或生产过程(如真菌毒素),属于“源头性”不合格问题。

1.农药残留超标

高发食品

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水果(如草莓、葡萄)、茶叶。

原因

种植过程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农药(如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高毒农药,仍被违规使用);

施药后未达到 “安全间隔期” 就采收(如喷药后 1 天即采摘上市,农药未降解);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被作物吸收(如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土壤积累)。

 

2.兽药残留超标(如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 “瘦肉精”)

高发食品

猪肉、牛肉、羊肉、禽肉。

原因

养殖过程违规使用 “瘦肉精”(促进动物瘦肉生长,提高售价);

用药后未达到 “休药期” 就屠宰(如使用抗生素后 3 天即杀猪,药物未代谢完全);

养殖环境被兽药污染(如水源、饲料中混入兽药)。

 

3.重金属超标(如铅、镉、汞)

高发食品

大米(镉)、海产品(汞、砷)、茶叶(铅)、易拉罐装饮料(铝)。

原因

原料产地环境被污染(如大米种植在镉超标土壤,海产品生活在工业废水排放的海域);

生产设备材质不合格(如使用铅含量超标的不锈钢设备,接触食品时溶出);

包装材料迁移(如易拉罐内壁涂层破损,铝溶入饮料)。

 

4.真菌毒素超标(如黄曲霉素B1、赭曲霉素A

高发食品

花生、玉米、坚果、植物油(花生榨油)。

原因

原料在种植、收获、储存过程受潮,被黄曲霉素等真菌污染(如花生淋雨后果仁发霉);

生产过程未对原料进行筛选(如未剔除发霉的花生,直接榨油);

储存环境温湿度控制不当(如玉米堆放在潮湿仓库,真菌大量繁殖)。

从上述问题可见,食品抽检不合格并非单一环节问题,而是 “全链条”问题的体现,核心可归纳为 3 点:

1、企业合规意识薄弱

对食品安全标准不熟悉,或故意违规(如滥用添加剂、使用非法物质)

2、过程控制缺失

生产卫生、原料验收、储存运输等环节管理松散(如原料不检测、车间不消毒)

3、成本驱动的违规

为降低原料、工艺成本,牺牲食品安全(如用过期原料、减少干燥时间)。

消费者可通过关注“抽检合格信息”、查看食品标签(配料表、保质期、生产资质)、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等方式,降低购买不合格食品的风险。

文章来源:FDA食安云,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