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知识 > 食品常识 >

详细内容

【不能不知】中国食品企业【食源性病毒】的知识点!

2024-04-11 17:26:28  点击量:

什么是食源性病毒?

食源性病毒是指以食物为载体,导致人类患病的病毒,如禽流感病毒、疯牛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轮状病毒、肝炎病毒、腺病毒及诺如病毒等。

 

 

 
食源性病毒不容忽视
虽然病毒通常在食品本身难以增殖增长,但是:

食品都可以作为病毒的载体,全世界每年因误食含有病毒的水、土壤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经病毒携带者收工加工的食品而引起的疾病时有发生。

研究表明病毒能够在食品中存活数天甚至数周而不丧失感染性

许多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传统工艺诸如 pH、温度、水分活度等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毒繁殖。

由此可见,作为引起食源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病毒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食源性病毒污染途径

(1)食品原料在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的各个环节中由于被病毒携带者直接或间接触而被污染,如甲型肝炎病毒等。

(2)人和动物可通过粪便、尸体等使携带的病毒污染各种食物、用具和水源,并由口进入消化道感染健康的人或动物,如呼吸肠道病毒等。

(3)健康的人或动物在与携带病毒的人或动物接触后而感染病毒,并随着人或动物的流动而广泛传播,导致恶性循环。

(4)一些昆虫诸如蚊、蝇、鼠类、跳蚤等可作为某些病毒的移动传播媒介,造成食品污染,并通过食物链的传播逐级感染。

(5)受病毒污染的食品被人或动物吸收后,又可随着粪便、唾液等排出体外,造成二次污染。

 

 

 
食源性病毒分类
01
人类肠道病毒
 

主要存在于人粪便和下水道中,室内表面是致病性病毒的可能来源和集结地,江河口贝、甲壳类生物体内一般可以发现到肠道病毒。如甲肝病毒、戊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诺如病毒(NV)、肠道病毒71、柯萨奇病毒。

02
人和动物共宿主的食源性病毒
 

指在一些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的病毒。人类可经多种途径染上病毒:直接接触动物或这些动物所污染的物件;被蚊子等带菌病媒所咬;以及饮用受污染的食水或进食受污染的食物(属食源性人畜共患病)。如禽流感病毒。

03
朊病毒
 

能够浸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生存的蛋白质,它只有蛋白质、无核酸、既有感染性,又有传染性,如疯牛病。

 

 
食源性病毒耐受特性
图片

诺如病毒

温度

  • 在60℃下加热30分钟仍具有活性

  • 在低温下能够存活数年

pH值

  • 可耐受的pH范围为2~9

  • 在 pH 为2.7的室温强酸环境下暴露3h,仍保持感染性

乙醚

乙醚4℃处理18h仍然保持感染性

 

甲型肝炎病毒

温度

  • 60℃加热1h具有抵抗作用在100℃加热5min可灭活。

  • 置于4℃、一20℃、一70℃条件下,均不能改变其形态或破坏其传染性

pH值

pH3的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

乙醚

对乙醚有一定的抵抗力

其他

甲醛溶液或氯处理可灭活

 

口蹄疫病毒

温度

  • pH7.2-7.6条件下,4℃时病毒可存活1年

  • 22℃时存活8~10周,37℃时存活10天

  • 56℃时存活30min

  • 低温冻干可存活数年

pH值

酸碱敏感,当pH低于6或高于9时,病毒很快失活

其他

直射紫外线有杀灭作用

图片
以上述三种病毒为例,可见病毒的消灭并不容易,但传统消灭病毒的工艺中仍然以热处理最有有效,能够明显减少病毒含量,有研究表明,牛奶在65-75℃范围内,当温度升高时,HAV数量迅速减少,其原理可能是高温改变了病毒上衣壳蛋白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科研人员也正在研究其他新型处理技术对食源性病毒的消毒影响,主要有高静压技术、紫外线技术、辐照技术等。

而另外一种策略是应从源头加以控制。

 

 
食源性病毒的源头控制
图片
01

加强对食品生产人员的健康管理

以甲肝病毒为例,对食品生产、加工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隔离。对病人的排泄物、血液、食具、物品、床单、衣物等须进行严格消毒。

02
加强手部清洁

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如厕后,以及处理呕吐物或粪便后须彻底洗净双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03
加强水的管理

水源性传播途径,是连接病毒携带者和食品污染的重要环节。加强饮用水的管理,保护水源,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有条件时可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

04
原料来源管控

病毒对食品的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呈现明显的季节件。是由于该季节自然条件适合于该病毒的传播。一般呼吸道病毒的持续污染和流行常常发生在冬春季节,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等常发生在夏秋季。在某一时期某个地区某种病毒污染  食品数量显著地超过了平时的污染量即为流行性污染。因此应注意在适当时机控制来自病毒爆发区域的原料。

 

声明:本文由联合食安-食品580整理发布,转载请标明来源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