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解决疑难】中国食品企业,如何解决【面对质量管理乱象的困惑?】
2024-01-05 18:15:12 点击量:
在很多企业中,或多或少有这样一些现象: 1、领导说的时候很重要,但往往行动相反。如支持产量>质量。 2、质量部常与生产部门对着干,无法融入其他部门,被大家排斥。 3、出了质量问题是质量部没检好,质量管理是质量部的事情,质量体系是质量部的事情,和我无关。 4、质量要求的工作没有意义,麻烦,有时间去自检产品,还不如“多做几个产品”来的有用。 5、质量的要求没人理睬,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工作。 6、其他部门面对质量:怕,烦,逃,作假。 7、质量常常扮演黑脸、受气包、夹心饼干、替罪羊,四处受敌、出力不讨好,戏言为“寡妇职位”。 这样的企业,往往最没有质量,得不到客户的认可,不会基业长青,无法永续经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1、领导责任,公司文化氛围不重视 质量是需要从上往下推行的,不止是言语上的重视,更需要行动上的支持。 有一句话:质量,说的时候重要,做的时候次要,急的时候不要。 看上去像一句笑话,但是却真真实实的发生在很多企业中。上行下效,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如果领导自身都认为质量不重要,员工更是表现的明显。他们就会在行动上忽略质量的要求,产品先做出来才最重要,反正最后被质量卡住也没关系。 只要东西出来了,符不符合质量要求,领导不太关心,即使有点问题,最终也会特采通过的。 品质意识的匮乏,导致形成错误的品质文化。一旦形成漠视质量的文化和氛围,大家更加会有恃无恐,严重打击了质量人员。 他们会困惑,自己这样做真有意义吗?下次我还要坚持吗?是不是就睁只眼闭只眼,一团和气呢? 2、熟视无睹 以前就是这么做的,从来没什么问题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 哎呀!这件事我们以前就是这么做的,从来没出什么问题,你质量瞎折腾什么,不要搞了,就这么的了。 这就进入以下的循环了:熟视无睹→慢慢习惯→习以为常→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每个人都沉浸在当年的辉煌之中。 实际状况已经发生变化,我们却无视当前的实际情况,都成了温水中的青蛙。 事实上,有个学校做过专门的实验:温水煮青蛙,没有煮熟还是会跳走的。如果被煮熟了,则会产生很多隐患和灾难性后果。 3、对立的结果:最后一个知道问题 当问题发生时,责任方总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想法,捂着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问题,希望问题能够私下解决就好了。 如果此时质量站出来显露问题,反而会出现这样一种声音:质量怎么没有管控到呢? 这真够让人郁闷的,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难道酒驾撞人了,怪交警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吗? 质量人员一般被贴上警察的标签,要求责任方给出原因分析,改善措施,并做成质量案例公开宣导。 这势必会被遭到忌恨,可能表面上不会说,但内心已经把质量人排除在合作范围,驱赶到对立一方去了。 对质量工作不理解,对质量人员的敌意,不想与你有任何瓜葛,能躲则躲,能避则避,有问题也不告诉你。 这造成了质量管理工作的难度,经常产线出现问题,质量是最后一个知道的,问题捂不住了才最终暴露。 问题不会因为不说出来而自行消失,只是在什么时间爆发而已。 质量人员无法与制造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不能及时在产生不良前发现问题,只有当检查时才发现,此时往往不良已经产生,不良质量成本已形成。 4、质量管理:严格、复杂、呆板、形式化 每次让质量去签报告,总会被退回,反反复复几次才行,太严格了,怕。 每次要进入下一步了,质量才站出来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为什么做之前不说明要求?为什么做的时候不说,也不来检查?真受不了他们了,太粗糙、复杂了,烦。 质量来了,赶紧把不良藏起来,不要被他们看见,不然又要批量返工了,太呆板了,逃。 销售说过几天客户要来审核,这个客户非常重要,不能在质量上有任何差错,赶紧让我们的质量部门看看,有哪些以前没有做好的东西,赶紧补出来。真是够形式化的,作假。 这些经历太熟悉了,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细细想过,站在质量角度,他们真的愿意这样做吗? 如果作业的人员主动去熟悉质量的要求,每一个人第一次就做对做好,还会存在上面这些现象吗? 当然,质量管理的工作模式,也不能简单的以“收费站式”的卡为主,而应侧重于质量策划,改变大家对质量是警察的印象。 确定项目阶段质量目标及需求的资源,过程质量控制关键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过程控制点;随时与项目成员沟通,确保他们了解质量的要求。 最后才是检查。 5、公司现状:质量让路出货 一家新成立的公司,生存是第一的,此时必然以项目进度和出货为首要目的,因为只有快速开发和快速出货,才可以快速带来现金流,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 此时质量肯定只能挂在口头上,一旦遇到与进度或出货相左情况时,一定是质量让路。 久而久之,非质量员工的习惯就养成了,质量可以被忽路,当然质量部门的工作可以被忽视。 但这样的公司,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管有没有明规则,实际都是潜规则工作方式。 人治,没有也不愿公开和分享,问题不断,异常频出,不断返工,不断赶工,不断教火,相互指责,进度一再延迟,客户一再投诉和抱怨。 此时想到了流程改善,但是由于前面的问题没有解决,人员紧张,紧急的事情实在太多,脱不了身,质量改善工作只能一拖再拖,一推再推。 说起来就是:我也知道这个很重要,但是我现在实在没人、没时间整理这些东西。这样就会悲剧一再重演。 如何走出这个迷局,需要公司从上而下的重视与推行,否则无法破解。 6、质量,有你,有我,有大家 质量并不只是质量部门的事情,质量,人人有责,人人参与。 什么是有质量的东西,就是客户愿意为其付出成本的东西。制造的过程有没有质量,直接关系到客户愿不愿意为此付出成本。 在实际工作中,质量部门的工作输出并不直接形成附加值,他们并没有产出东西。那是不是质量部门的工作就没有意义呢?错了。 质量虽然不能直接在产品上产生附加值,但其可以通过管理工作,提升产品品牌,提高效率,降低损失。 大家可能永远看到的,是质量出问题后质量人的身影,并不了解没出问题前,质量做了多少预防的工作,并不了解质量本意不是来卡大家的,拖项目后退的。 他是帮助大家更全面、更快,更规范、更有效率的一次性做好工作,避免重复、返工、减少浪费。
来源:制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