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手把手教】中国食品企业【食品生产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2025-08-13 18:16:35 点击量:
食品企业的质量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评估、控制、监控和改进食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质量安全风险,实现 “预防为主、风险可控” 的质量管理目标。 其核心是基于科学数据和行业经验,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避免质量事故。 一、建立质量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食品企业应先搭建系统化的质量风险管理架构,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成立跨部门风险管理小组 由质量、生产、采购、研发、销售等部门人员组成,明确各部门职责(如质量部负责风险评估与监控,采购部负责原料风险管控,生产部负责过程风险控制等),确保风险信息跨部门流通。 制定风险管理文件 包括《质量风险管理程序》《风险评估准则》等,明确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标准和方法(如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评估工具选择规则),确保操作规范化。 全员风险意识培训 通过定期培训(如案例分析、法规解读),提升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度(如生产员工识别设备异常、包装员工发现标签错误),形成 “人人参与风险防控” 的企业质量文化。 二、风险识别:全面排查全链条风险点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需覆盖食品从 “农田到餐桌” 的全生命周期,明确潜在风险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识别范围: 原料环节 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微生物污染(如原料霉变)、非法添加(如瘦肉精)、供应商资质缺陷等; 生产环节 设备清洗不彻底导致的交叉污染、工艺参数失控(如杀菌温度不足)、人员操作违规(如未按规程佩戴口罩)、车间环境超标(如空气洁净度不达标)等; 储存与运输环节 仓储温湿度异常导致食品变质、运输过程包装破损、混装污染(如与有毒物质同车)等; 流通与销售环节 货架期管理不当(如临期食品未下架)、二次污染(如散装食品暴露存放)、标签标识错误(如保质期标注错误)等; 外部环境 新法规出台(如新增污染物限量标准)、行业舆情(如某类原料被曝光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等。 识别方法: 历史数据分析法:梳理过往质量投诉、抽检不合格记录、生产异常事件,总结高频风险点; 现场巡查法:质量人员定期巡查原料仓库、生产车间、成品库,记录潜在隐患(如设备漏油、地面积水); 专家访谈与流程图分析法:联合研发、生产专家绘制生产流程图,对每个工序(如配料、杀菌、包装)标注可能的风险(如配料称重错误); 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针对关键工序(如杀菌),分析 “故障模式”(如温度传感器失灵)、“原因”(如维护不足)及 “影响”(如微生物超标),形成风险清单。 三、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等级,确定管控优先级 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其发生的 “可能性” 和 “严重性,划分风险等级(高、中、低),为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评估因素: 可能性:结合历史发生频率、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判断(如 “每年发生 1 次” 为中等可能性,“从未发生但存在隐患” 为低可能性); 严重性:从健康危害(如导致食物中毒)、经济损失(如召回成本)、品牌声誉(如舆情危机)、合规性(如违反国标被处罚)等方面评估(如 “导致消费者住院” 为严重因素,“标签瑕疵” 为轻微因素)。 评估工具: 风险矩阵法:以 “严重性” 为横轴、“可能性” 为纵轴,划分风险等级(如高可能性 × 高严重性 = 高风险,低可能性 × 低严重性 = 低风险); 打分法:对可能性和严重分别打分(1-5分),乘积为风险值(如可能性 3 分 × 严重性 4 分 = 12 分,设定≥10 分为高风险)。 评估结果:形成《风险评估报告》,明确高、中、低风险清单及优先级(如 “原料致病菌污染”“杀菌温度失控” 通常为高优先级)。 四、风险控制:针对不同等级风险采取措施 根据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轻影响,确保风险在可接受范围。 高风险控制: 应立即采取 “消除或严格控制” 措施,确保风险降至低水平。 例:针对 “原料农兽药残留超标”,可采取 “供应商准入审核(验产地证明、检测报告)+ 每批次原料抽样送检”;针对 “杀菌温度失控”,可安装 “实时温度监控系统 + 自动报警装置”,并增加人工巡检频次。 中风险控制: 采取 “强化监控” 措施,防止风险升级。 例:针对 “车间环境微生物超标”,可增加清洁消毒频次(从每日 1 次增至 2 次),并每周检测环境菌落数;针对 “包装密封性不良”,可增加抽样检测比例(从 10% 增至 20%)。 低风险控制: 采取 “常规监控” 措施,定期审查即可。 例:针对 “标签印刷轻微模糊”,可要求印刷厂加强自检,质量部每月随机抽查。 应急措施: 对可能发生的突发风险(如批量产品不合格),制定《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召回流程(如通知经销商停售、发布召回公告)、溯源方法(通过批次代码追踪原料和生产记录)、消除市场影响方案等。 五、风险监控与审查:动态跟踪,持续改进 质量风险具有动态性(如原料来源变化、工艺升级可能引入新风险),需通过持续监控和定期审查,确保控制措施有效,并及时调整策略。 日常监控: 关键控制点(CCP)监控:如对杀菌温度、pH 值等实时记录,确保在规定范围内; 数据统计分析:定期汇总原料检测合格率、生产过程不合格率、客户投诉率等数据,对比风险评估时的预期,判断风险是否可控; 外部信息跟踪:关注新发布的食品安全标准、行业风险预警(如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的不合格食品类型)、供应商质量波动(如某供应商多次抽检不合格)。 定期审查: 频率:建议每季度或每半年开展一次全面风险审查,重大变更(如更换原料供应商、新工艺上线)后需立即审查; 内容:评估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如 “原料抽检” 是否降低了不合格率)、是否出现新风险(如引入新原料带来的过敏原风险)、风险等级是否变化(如某中风险因控制到位降为低风险)。 持续改进:根据监控和审查结果,更新风险清单和控制措施。例如:若 “运输过程温度超标” 投诉增加,需升级冷链运输监控系统(如安装 GPS 定位 + 温度实时上传功能);若新国标新增某污染物限量,需调整原料检测项目。 六、工具与技术支持 食品企业可借助专业工具提升风险管理效率: HACCP 体系 通过识别关键控制点(如杀菌、冷却),制定监控和纠偏措施,与质量风险管理高度契合; 信息化系统 如 ERP 系统(管理供应商资质和原料检测数据)、MES 系统(实时监控生产参数)、LIMS 系统(实验室检测数据管理),实现风险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分析; 第三方合作 委托专业机构开展风险评估(如针对新原料的安全性评估)、参加行业风险研讨会,获取外部专业意见。 通过以上方法,食品企业能构建风险从 “识别 - 评估 - 控制 - 监控 - 改进” 的闭环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将被动应对质量问题转变为主动预防,从根本上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来源:我是食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