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大陆新闻 >

详细内容

【珍贵收藏】中国食品生产过程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制度!

2025-08-26 18:41:09  点击量:

中国食品生产过程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制度

第一章 总则

一、目的

为全面识别食品生产全流程中的潜在风险,科学评价风险等级,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维护消费者健康与企业声誉,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食品生产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成品检验、仓储物流到销售及售后反馈的全流程,涉及总务部、财务部、生产部、工程部、营销部等所有参与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部门及相关人员。

三、职责分工

1、总务部:负责统筹食品生产过程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工作,制定风险识别与评价计划,组织跨部门风险评审会议;建立风险信息档案,监督各部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负责环境因素、法律法规合规性、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文件记录控制、培训与意识管理、信息交流、污染物排放、危废管理、化学品管理、环境监测、应急准备和响应等过程的风险管控。

2、财务部:负责原辅料采购及供应商管理、仓库管理、产品交付、顾客财产管理等过程中的财务相关风险识别与控制,如采购成本风险、库存资金占用风险、交付结算风险等;参与合同及订单管理中价格与成本核算相关的风险评审。

3、生产部:承担食品生产计划制定、生产制造、标识与可追溯性管理等过程的风险管控,重点识别生产进度偏差、生产过程污染、产品标识错误等风险,落实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操作要求。

4、工程部:负责设计开发、变更管理、来料检验、过程及成品检验、不合格品管理、设备管理、计量器具管理等过程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确保生产设备正常运行、检验检测结果准确、不合格品得到有效处置。

5、营销部:负责合同及订单管理、顾客及相关方满意度管理、顾客反馈及服务管理等过程的风险管控,识别客户投诉、订单违约、客户流失等风险,建立客户服务与反馈处理机制。

第二章 风险识别

一、识别范围与内容

1、原辅料采购及供应商管理(S4)

风险模式:供应商无法保证原辅料交期、原辅料质量不合格(如农残超标、重金属超标、微生物污染等)、供应商资质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风险影响:导致生产停滞、成品质量不达标,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违反法律法规要求,损害企业声誉。

风险发生因素:未按程序筛选或考核供应商、未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资质审核、原辅料采购合同中未明确质量与交期要求。

2、来料检验(S5)

风险模式:原辅料不合格未检出、检验项目不全、检验标准不明确。

风险影响:不合格原辅料流入生产环节,导致成品质量缺陷,增加返工、报废成本,甚至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风险发生因素: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未按检验标准执行、检验设备精度不足或未校准。

3、设计开发(C2)

风险模式:食品配方设计不合理(如营养不均衡、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生产工艺设计不科学(如易导致交叉污染、生产效率低)、新产品未通过食品安全评估即投入生产。

风险影响: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无法上市销售,造成研发投入浪费;若流入市场,可能引发消费者健康风险,面临监管部门处罚。

风险发生因素:研发团队缺乏食品安全专业知识、未充分调研食品安全法规与市场需求、未开展充分的工艺验证与安全性测试。

4、生产制造(C5)

风险模式:生产过程交叉污染(如生熟交叉、原料与成品交叉)、生产环境不达标(如车间洁净度不够、温湿度控制不当)、一检合格率偏低、生产损耗过高、操作人员未按食品安全规范操作(如未洗手消毒、穿戴不规范)。

风险影响:成品质量不合格,增加质量成本;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产品召回、客户流失,面临法律责任。

风险发生因素:现场管理不规范、未落实生产过程卫生控制要求、操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生产设备维护不到位。

5、过程及成品检验(S6)

风险模式:检验流程缺失、检验项目遗漏(如未检测关键微生物指标、添加剂含量)、检验结果记录不完整或失真、不合格产品流入下工序或市场。

风险影响:无法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向消费者,引发投诉与食品安全事件,影响企业信誉。

风险发生因素:检验制度不完善、检验人员责任心不足、未按规定保存检验记录、检验设备未定期校准。

6、不合格品管理(S7)

风险模式:不合格品标识不清、未隔离存放、不合格品处置不当(如未经审批重新流入生产)、不合格品原因分析不彻底。

风险影响:不合格品与合格品混淆,导致误判或误流入市场;未彻底解决不合格原因,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发生,增加质量成本。

风险发生因素:未建立明确的不合格品标识与隔离制度、未制定不合格品处置流程、缺乏原因分析与改进机制。

7、仓库管理(S8)

风险模式:原辅料与成品混放、仓储环境不达标(如温湿度超标导致原料变质、成品受潮)、库存账实不符、食品原料过期未清理。

风险影响:原料变质导致生产无法使用,增加成本;成品受潮或变质影响销售,引发客户投诉;账实不符导致库存管理混乱,影响生产计划制定。

风险发生因素:未按《货物存储管理规定》分区存放、仓储环境监测不到位、库存盘点不及时、未建立原料有效期预警机制。

8、产品交付(C6)

风险模式:未按期交付产品、交付过程中产品受到污染(如运输车辆未清洁消毒)、交付过程中产品损坏。

风险影响:导致客户流失,影响企业合作关系;产品污染或损坏引发客户投诉,损害企业声誉。

风险发生因素:生产计划不合理导致交付延迟、未对运输车辆与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管控、未采取有效的产品防护措施。

9、顾客反馈及服务管理(C7)

风险模式:客户投诉处理不及时、投诉原因分析不深入、未制定整改措施、客户反馈信息未有效传递至相关部门。

风险影响: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客户流失;未解决的投诉问题可能引发负面舆论,影响企业市场形象。

风险发生因素:未建立完善的客户投诉处理流程、客服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部门间信息传递不畅。

10、设备管理(S11)

风险模式:生产设备(如搅拌设备、杀菌设备)未按期保养、设备故障频发、设备清洁不彻底导致交叉污染、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缺失。

风险影响:影响生产进度,导致交付延迟;设备污染引发产品质量问题;设备故障或安全防护缺失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风险发生因素:未制定设备定期保养计划、设备维护人员操作不规范、未建立设备清洁消毒制度。

11、计量器具管理(S12)

风险模式:检测设备(如天平、温度计、微生物检测仪器)超期未校准、校准不合格仍继续使用、计量器具损坏未及时更换。

风险影响:检验检测结果不准确,无法有效判断原辅料与成品质量,可能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引发食品安全风险。

风险发生因素:计量器具管理不善、未建立校准台账与提醒机制、对计量器具校准重要性认识不足。

12、应急准备和响应(S18)

风险模式:未制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如原料污染、成品召回、生产车间火灾)、应急演练未定期开展、应急物资储备不足。

风险影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有效处置,导致事故扩大,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声誉损害,违反法律法规要求。

风险发生因素:对突发事件重视不足、未按法规要求制定应急预案、应急管理责任未落实。

第三章 风险评价

一、评价原则

采用“严重性-可能性”二维评价法,结合食品行业特性与企业实际情况,确定风险等级。其中,严重性从“食品安全影响、法律法规符合性、企业声誉、经济损失”四个维度评分;可能性从“发生频率、管控措施完善度、人员能力”三个维度评分,最终将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1、高风险:可能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违反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导致大规模产品召回、监管部门处罚、企业声誉严重受损,且发生可能性较高。

2、中风险: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缺陷,引发客户投诉,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发生可能性中等。

3、低风险:对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影响较小,发生可能性较低,可通过常规管控措施控制。

二、评价流程

1、组建评价小组:由总务部牵头,联合生产、工程、财务、营销等部门负责人及食品安全专业人员组成风险评价小组,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全面。

2、收集风险信息:各部门按本制度第二章要求,收集本部门负责过程中的风险信息,填写《食品生产过程风险识别表》,提交至总务部。

3、开展风险评审:评价小组定期(每季度)召开风险评审会议,结合《食品生产过程风险识别表》,对照“严重性-可能性”评价标准,逐一判定风险等级,并记录评价结果。

4、确定风险优先级:优先处理高风险项,制定专项控制方案;中风险项纳入重点管控范围,明确整改时限;低风险项由责任部门通过常规措施管控,定期跟踪。

第四章 风险控制

一、控制原则

1、预防为主:针对高、中风险项,优先制定预防措施,从源头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低风险项通过日常管控,防止风险升级。

2、分级管控:高风险项由总经理牵头负责,组建专项小组落实控制措施;中风险项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制定整改计划;低风险项由岗位人员按操作规程执行管控。

3、持续改进:定期验证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根据验证结果调整措施,形成“识别-评价-控制-验证-改进”的闭环管理。

二、具体控制措施

(一)高风险项控制措施

1、原辅料质量风险(S4、S5)

严格执行《采购控制程序》,供应商需提供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产品检验报告等资质文件,每年开展1次供应商资质审核与现场评估。

制定《原辅料来料检验标准》,明确检验项目(如农残、重金属、微生物等)与判定标准,检验人员需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检验不合格的原辅料一律拒收,并记录处置结果。

责任人:财务部(采购)、工程部(检验);完成时限:供应商评估每年度更新,检验标准每半年复核1次;验证方式:查看供应商审核记录、来料检验报告。

2、生产过程交叉污染风险(C5)

生产车间按“生熟分开、原料与成品分开”原则划分区域,设置物理隔离设施,张贴清晰标识;操作人员需按《食品生产卫生规范》穿戴工作服、洗手消毒,定期开展卫生培训与考核。

制定《生产设备清洁消毒规程》,明确清洁频率(如每班结束后彻底清洁、每周开展1次深度消毒)与消毒方式,清洁消毒后需记录并经检验人员确认。

责任人:生产部;完成时限:车间区域划分立即落实,清洁消毒每日执行;验证方式:现场检查车间分区与清洁记录、人员卫生考核结果。

3、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风险(S18)

制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原料污染、成品召回、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责任人员与联系方式,每年开展2次应急演练,记录演练过程与改进措施。

储备应急物资(如消毒用品、防护装备、应急通讯设备),定期检查物资有效性,确保应急时可正常使用。

责任人:总务部;完成时限:应急预案发布后1个月内完成演练,物资每季度检查1次;验证方式:查看应急预案、演练记录、物资检查台账。

(二)中风险项控制措施

1、成品检验与不合格品管理风险(S6、S7)

严格执行《品质计划控制程序》,成品检验需覆盖关键质量指标(如感官、理化、微生物),检验记录需完整填写并保存至少2年;不合格成品需单独标识、隔离存放,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销毁或返工,处置过程需经工程部审核。

设定“成品一次检验合格率”指标,每月统计分析,合格率低于98%时,由工程部组织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责任人:工程部;完成时限:检验记录实时填写,指标每月统计;验证方式:查看检验记录、不合格品处置单、合格率统计报表。

2、仓库存储风险(S8)

按《货物存储管理规定》划分原辅料区、成品区、不合格品区,设置温湿度监测设备,每日记录温湿度数据,超出标准范围时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如开启空调、除湿机)。

建立原辅料有效期预警机制,距有效期3个月的原料需标注“预警”标识,及时通知生产部优先使用;每月开展1次库存盘点,确保账实相符,盘点差异需分析原因并整改。

责任人:财务部;完成时限:分区存储立即落实,温湿度每日记录,盘点每月执行;验证方式:现场检查仓库分区、温湿度记录、盘点报告。

3、设备维护与计量器具校准风险(S11、S12)

制定《设备定期保养计划》,明确设备保养周期(如杀菌设备每月保养1次、搅拌设备每季度保养1次),保养后记录维护内容与结果;设定“设备定期保养完成率”指标,要求达到100%,未按时保养的设备禁止使用。

建立《计量器具校准台账》,记录设备名称、校准周期(如天平每3个月校准1次、温度计每月校准1次),校准由具备资质的机构执行,校准不合格的器具立即更换,严禁使用超期未校准的设备。

责任人:工程部;完成时限:保养计划按周期执行,校准台账实时更新;验证方式:查看设备保养记录、校准证书、保养完成率统计。

(三)低风险项控制措施

1、客户投诉处理风险(C7)

严格执行《客户服务控制程序》,客户投诉需在24小时内响应,记录投诉内容(如产品问题、客户诉求),由营销部联合工程部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反馈客户,整改完成后跟踪客户满意度。

设定“客户投诉处理及时率”指标,要求达到100%,每月统计投诉处理情况,未及时处理的需说明原因并整改。

责任人:营销部;完成时限:投诉24小时内响应,每月统计;验证方式:查看投诉处理记录、客户反馈意见。

2、信息传递风险(S13)

梳理食品生产各环节信息传递要求(如原辅料检验结果传递至生产部、成品合格信息传递至仓储部),更新《信息交流程序》,明确传递渠道(如邮件、工作群)与时限。

总务部每季度检查信息传递记录,确保关键信息(如质量异常、法规更新)准确、及时传递,未按要求传递的需督促整改。

责任人:总务部;完成时限:程序更新后1个月内落实,每季度检查;验证方式:查看信息传递记录、部门沟通台账。

三、控制措施验证与改进

1、验证频率:高风险项控制措施每月验证1次,中风险项每季度验证1次,低风险项每半年验证1次,由总务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验证。

2、验证方式:通过现场检查、查阅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判断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如“原辅料来料检验合格率”“设备保养完成率”等指标是否达标。

3、改进机制:若验证发现控制措施不充分(如指标未达标、风险仍存在),由责任部门制定补充措施,明确责任人与完成时限,总务部跟踪整改情况,直至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五章 监督与考核

一、监督机制

1、日常监督: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记录在《风险控制日常监督台账》中。

2、定期检查:总务部每季度组织一次跨部门风险控制检查,对照本制度要求与《风险控制计划表》,检查各部门措施执行情况,形成《季度风险控制检查报告》,提交总经理审批。

3、专项审计:每年由总务部联合外部食品安全专业机构,开展一次食品生产过程风险控制专项审计,重点审查高风险项管控、法律法规符合性等内容,出具审计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考核与奖惩

1、考核指标:将“风险控制措施落实率”“高风险项整改完成率”“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等指标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部门绩效奖金挂钩。

2、奖惩措施

年度内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位,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且高风险项整改完成率 100%的部门,给予部门绩效奖金10%的奖励。

未按本制度要求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导致发生食品安全投诉或质量问题的部门,扣减部门绩效奖金5%-20%;情节严重(如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追究部门负责人与相关人员责任,同时暂停相关生产环节直至风险整改合格,若违反法律法规要求,还需配合监管部门接受相应处罚。

 

来源:根据食品论坛网友分享 图片来自创客贴会员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