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手把手教】中国食品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下的食品安全管理技巧!
2025-09-08 18:47:32 点击量: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与食品产业链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食品安全已成为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 从粮食加工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超标到饮料余氯残留事件,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打击了消费者信心,更对公共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传统食品安全管理依赖事后监管的被动模式,难以应对多环节、隐蔽性强的风险挑战。 风险管理模式以其系统性、前瞻性思维,为破解食品安全治理困境提供新思路。 1、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在粮食加工品领域,小麦粉中呕吐毒素超标现象屡见不鲜,这主要源于镰刀菌属真菌的污染,长期摄入会对消化系统造成影响。 对于饮料行业,包装饮用水中余氯超标问题较为普遍,过量的余氯不仅会刺激呼吸道,还可能生成潜在致癌物质。 食用油中过氧化值超标、肉制品中菌落总数不达标、调味品违规添加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 此外,传统食品安全管理侧重于事后监管,往往在成品抽检时才发现问题,缺乏前瞻性。 2、风险管理模式优势 风险管理模式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 其可通过专业知识与技术,细致排查各环节危害因素;运用科学方法量化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制订针对性措施。 引入风险管理模式,有助于从源头预防食品安全问题,降低事件发生概率,保障消费者健康。 3、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3.1 原料环节风险剖析 原料种植与储存期间,霉菌污染尤为严重,其中黄曲霉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侵害花生、玉米,产生剧毒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远超氰化钾与砒霜,被列为Ⅰ类致癌物。 储存环境若通风不良或湿度过高,则可能导致黄曲霉持续产毒,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 此外,重金属如镉、铅等通过工业污染进入土壤和水体,被农作物吸收,人体长期摄入可引发疾病。 3.2 生产环节风险梳理 肉类罐头灭菌参数的确定依赖于实验过程,灭菌失误可能导致肉毒杆菌等存活产毒。 干燥工艺不合理,如脱水蔬菜干燥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将导致营养成分损失,影响其色泽口感。 生产设备未彻底清洗消毒,工器具混用未消毒,操作人员手部清洗不到位等,均可能增加微生物超标风险。 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及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会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3 包装环节风险解读 糖果制品包装若含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长期储存将迁移至糖果,消费者长期食用将影响其生殖系统发育与功能。 劣质包装中的重金属也可能溶解迁移至食品中。 此外,食品包装密封性不佳,则可能导致食品受微生物污染或氧化变质。 3.4 储存和运输环节风险解析 ①温湿度对食品品质影响显著。 油脂储存温度过高易出现氧化酸败; 速冻食品温度控制不当会导致微生物繁殖,进而使产品变质; 碳酸饮料储存温度过高则存在爆瓶风险; 干货类食品湿度过高易受潮发霉; 冷链食品如乳制品、冷冻饮品对温度要求严格,否则将变质或导致口感变差,同时会增加微生物污染风险。 ②存储环境不卫生或产品混放也会导致产品受到污染,影响风味与品质。 3.5 人员管理风险阐释 以茶叶生产为例,若企业人员不熟悉吡虫啉使用后的采摘间隔期规定,所采摘的茶叶中吡虫啉残留量可能超标,消费者长期食用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此外,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也至关重要,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将病菌带入食品。 4、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 4.1 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4.1.1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 依据资料中各类食品重点安全性指标,结合国际规定,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在粮食加工领域,还应考虑小麦粉中赭曲霉毒素A、玉米粉中伏马菌素等霉菌毒素指标。欧盟对粮食中赭曲霉毒素A限量规定严格,我国可参考并结合国内生产消费实际情况确定合理限值。 对于饮料类,除余氯指标,还应增加包装饮用水中溴酸盐、亚硝酸盐等消毒副产物,以及果汁饮料中展青霉素等指标评估。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中溴酸盐限量有明确规定,我国可借鉴并完善自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1.2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收集食品生产、检测、消费等相关数据,包括原料产地、生产工艺参数、产品检测结果以及消费者反馈等,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挖掘。 4.2 强化全过程风险控制措施 4.2.1 原料环节风险控制 企业采购原料时,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严格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制度。 查验供货者许可证,确保其资质合规,同时核查检验报告、合格证等食品合格证明文件,核实原料质量。 此外,应同步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管,如种植环节推广绿色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以降低污染;采收时指导科学操作,防止二次污染;运输环节要求车辆清洁并采取防护措施;储存环节严格仓库温湿度管理,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原料。 4.2.2 生产环节风险控制 企业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条例,依据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规范生产。 以罐头食品为例,需通过热力穿透试验确定灭菌参数,同时还应建立设备清洗消毒标准作业程序(SOP),执行“拆—洗—消—冲”4步流程,工器具“一用一消毒”。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还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条例实施飞行检查,重点核查在线清洗(CIP)记录、空气沉降菌报告及添加剂台账。 4.2.3 包装环节风险控制 加强食品包装材料监管,要求企业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包装材料,并严格验收。 ①定期检测包装材料,确保有害物质迁移量符合规定。 ②规范食品包装操作,确保包装密封性良好,可采用密封性检测设备对包装进行抽检,防止其受到外界污染。 4.2.4 储存和运输环节风险控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条例,食品贮存需符合保证质量安全的技术规范。 常温储存环节应依据食品特性设定动态温湿度阈值,部署物联网传感设备实现分钟级环境监测,异常波动触发梯度调控机制——偏离阈值±5%启动空调通风,±10%联动除湿设备并发送三级预警。 冷链物流执行《散装液态食品运输准运制度》,运输车辆配备双路供电温控系统,启用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确保温度记录不可篡改。 仓储区域实施良好生产规范(GMP)动态卫生管理,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仪量化清洁度,运输工具执行“卸货—清洗—消毒—静置”4步规程。 4.2.5 人员管理风险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强制体检并建档,采用电子健康监测平台实现乙肝表面抗原等37项指标动态追踪。 建立“理论+实操”双轨培训体系,理论模块覆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GB31654—2021)等46项标准,实操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等20个风险场景。 关键岗位实施“健康日报+在岗监测”双控机制,出现体温异常或腹泻症状则立即启动岗位熔断。 引入行为智能分析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捕捉未规范佩戴发网、裸手接触即食食品等12类违规动作,违规数据同步对接HACCP体系整改模块。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人员实行“晨检-午检”双查,咽喉拭子快检覆盖化脓性球菌等5类致病菌。 4.3 加强监管与协作机制建设 4.3.1 监管部门协同合作 农业农村部门应重点把控农产品种植养殖源头质量,监测残留与污染;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重点监管食品生产、流通、销售,查处违法违规; 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制定标准,监测风险,提供技术支持。 各部门之间应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平台,传递数据、结果、信息,同时定期联席会议,商讨重大问题,制订联合方案,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4.3.2 企业自律与社会监督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如实施HACCP体系、GMP等,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企业还应加强内部质量控制,设立质量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质量检测人员与设备,对产品进行自检,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结语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动态演进的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与社会协同发力。 通过构建覆盖全链条的风险评估体系、实施精准化过程控制、强化跨部门协作机制,可提升风险防控效能。 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风险管理将向着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为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提供支撑。
来源:李剑波-应吉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