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特别提醒】中国食品企业【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有哪些?该如何控制
2025-09-10 19:27:03 点击量: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污染不仅会影响食品的品质、风味和保质期,更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如引发食物中毒、慢性疾病等)。 食品生产中的污染主要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三大类,不同类型的污染来源和防控措施也不同。 一、生物性污染 污染类别 常见污染物举例 高发环节 / 食品类型 危害后果 细菌污染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大肠杆菌 原料处理(生肉 / 禽 / 蛋)、交叉污染、冷链断裂 呕吐、腹泻、发烧,严重时休克、死亡 病毒污染 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 人员手部接触(如未洗手操作)、生食(贝类) 急性肠胃炎、肝炎(甲肝) 真菌污染 黄曲霉素(霉变花生 / 玉米)、展青霉素(腐烂水果) 原料储存潮湿、成品包装破损受潮 肝损伤、致癌(黄曲霉素)、胃肠道不适 寄生虫污染 猪肉绦虫(生猪肉)、肝吸虫(生鱼片)、弓形虫 生食 / 未煮熟的肉、水产,受污染的水源 肠道寄生、器官损伤(肝 / 脑) 源头控制 严格筛选原料,拒绝采购霉变、变质、来源不明的食材(如发霉的谷物、有异味的肉类); 对生食原料(如肉类、水产)进行微生物检测,确保符合安全标准。 过程杀菌 根据食品类型采用合规的杀菌工艺,如: 高温杀菌:罐头食品的 “商业无菌”(121℃高压灭菌)、液态奶的 UHT 超高温瞬时灭菌(135-150℃,2-8 秒); 低温抑菌:冷链食品全程保持 0-4℃(冷藏)或 - 18℃以下(冷冻),避免冷链 “断链” 导致细菌繁殖; 其他方式:果汁的紫外线杀菌、发酵食品的益生菌抑制杂菌、即食食品的辐照杀菌(需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防止交叉污染 空间分区:生料处理区、熟食加工区、成品储存区严格隔离,避免空气 / 人员交叉; 工具专用:生肉案板、刀具与熟食工具分开,定期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浓度 200-500mg/L)清洗消毒; 人员卫生:操作人员需持健康证上岗,工作前洗手(按 “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 手套,手部有伤口时禁止接触食品。 二、化学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是指食品中混入化学物质(天然或人工合成),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环境污染物等,部分物质具有慢性毒性(如致癌、致畸)。 污染类别 常见污染物举例 高发环节 / 食品类型 危害后果 农药 / 兽药残留 有机磷农药(蔬菜)、瘦肉精(猪肉)、抗生素(禽蛋) 原料种植 / 养殖环节(违规使用农药 / 兽药) 急性中毒(呕吐、神经损伤)、长期耐药性 食品添加剂滥用 超范围使用防腐剂(如腊肉加苯甲酸钠)、超限量使用色素(如染色馒头) 成品加工环节(为延长保质期 / 改善外观) 肝肾功能损伤、儿童发育异常 环境污染物 重金属(铅、汞、镉,来自污染土壤)、多氯联苯(PCB,来自包装) 原料种植(污染土壤)、包装材料(劣质塑料) 慢性中毒(铅损伤神经,汞伤肾脏) 加工过程污染 油脂反复高温产生的丙烯酰胺(油炸食品)、亚硝酸盐(腌制食品) 油炸、腌制环节(温度过高 / 时间过长) 致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 原料端管控 采购合格原料:选择有 “溯源码” 的农产品 / 畜禽产品,索要供应商的检验报告(如农药残留检测报告); 原料预处理:对蔬菜、水果进行浸泡(清水浸泡 10-15 分钟)、冲洗(流动水冲洗),减少表面农药残留;对生肉进行焯水,去除部分兽药残留。 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 严格遵循 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如苯甲酸钠不可用于生鲜肉)和最大使用量(如山梨酸钾在糕点中≤1.0g/kg); 使用合规添加剂:从正规渠道采购添加剂,禁止使用非食用物质(如苏丹红、三聚氰胺)。 减少环境与加工污染 包装材料:选择食品级包装(如标注 “食品接触用” 的塑料、纸质包装),避免使用回收塑料、劣质油墨印刷的包装; 加工工艺优化:油炸食品控制油温(≤200℃),避免反复使用煎炸油;腌制食品控制亚硝酸盐添加量(≤20mg/kg),并确保腌制时间足够(如腌菜 20 天以上,减少亚硝酸盐积累) 三、物理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是指食品中混入非食用性的固体杂质(如异物、金属碎片、玻璃渣等),可能导致消费者口腔损伤、消化道堵塞,甚至重金属(如金属碎片)溶出污染。 1.主要污染源类别和危害 污染类别 常见污染物举例 高发环节 / 食品类型 危害后果 异物混入 毛发、纤维(来自人员衣物)、砂石(来自谷物) 原料清理(未筛选干净)、人员操作不规范 口腔划伤、消化道不适 设备磨损杂质 金属碎片(来自切割机)、玻璃渣(来自照明灯具) 加工环节(设备未定期维护、灯具破损) 消化道穿孔、重金属中毒(金属碎片) 包装材料杂质 塑料颗粒(来自包装破损)、纸渣(来自纸箱) 成品包装环节(包装材料质量差 / 操作不当) 消化道堵塞 原料清理 使用筛选设备(如谷物的振动筛、蔬菜的清洗机)去除砂石、杂草; 人工挑选剔除霉变、带异物的原料(如挑出混有虫蛀的花生)。 设备与环境管控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加工设备(如切割机、搅拌机)的零部件是否松动、磨损,及时更换老化部件;在设备出料口安装金属探测器,检测并剔除金属杂质; 环境防护:生产车间的照明灯具需加装防爆玻璃罩,避免破碎后玻璃渣混入食品;地面、墙面使用光滑易清洁的材料,减少灰尘、纤维堆积。 人员操作规范 操作人员需穿戴无毛发脱落的工作服、工作帽,禁止佩戴首饰(如戒指、项链,避免脱落混入食品);工作中发现异物需立即停止生产,排查源头。 四、系统性防控:建立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 除了针对每一种污染类型的措施,食品生产企业还需建立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如 ISO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从 “源头到餐桌” 降低污染风险: 风险识别 通过 HACCP 体系,识别生产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如原料验收、杀菌温度、冷却环节),制定风险防控方案; 记录追溯 对原料采购、加工过程(如杀菌时间 / 温度)、成品检验、销售流向进行全程记录,一旦出现问题可快速追溯源头; 定期检验 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抽样检验(如微生物检测、添加剂含量检测),不合格产品禁止出厂; 人员培训 定期对生产人员、质检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强化污染防控意识,确保规范操作落地。 综上,食品生产中的污染防控需 “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成品严检”,结合技术手段(如杀菌设备、检测仪器)和质量管理体系(如 HACCP),才能更好的保障食品质量与消费者健康,维护企业信誉和形象。 来源:我是食干家1.主要污染源类别和危害
2.控制措施
1.主要污染源类别和危害
2.控制措施
2.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