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推心置腹】中国食品企业【食品工厂中化学危害】的控制策略
2025-09-15 16:13:07 点击量:
食品工厂控制产品的化学危害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需要一套系统化、预防性的方法。 主要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头控制 1、严格的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审核与批准:对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包括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报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和现场评估。 供应商协议:签订质量协议,明确规定供应商对化学危害(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非法添加物、过敏原、包装材料迁移物等)的控制责任和限值要求。 原料验收与检测:建立原料验收标准,对高风险原料进行批批或定期检测(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索取供应商的合格检验报告。 2、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 (针对初级农产品原料): 要求供应商提供种植/养殖过程中农药、兽药、化肥等的使用记录,确保符合国家法规和良好农业规范。 优先选择来自实施良好农业规范基地的原料。 3.合规的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使用: 只使用批准清单内的物质:严格遵循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法规。 精确计量与记录:建立严格的领用、储存、配制、添加程序,确保添加量精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并详细记录。 专人管理:指定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添加剂的保管和使用。 4、非食用化学品的严格管理: 识别与登记:识别工厂内所有使用的非食用化学品(清洁剂、消毒剂、润滑剂、杀虫剂、油漆、实验室化学品等)。 专库专存:在远离生产区、原料和成品仓库的专用、上锁区域储存,并有明显标识(如“非食品级化学品,禁止食用”)。 专人管理、规范领用:建立严格的领用、归还登记制度。 正确标识:所有容器(包括工作溶液桶)必须有清晰、完整的原装标签,禁止使用无标签或标签不明的容器,尤其禁止用食品容器盛装化学品。 使用规范:制定标准操作程序,规定化学品的使用方法、浓度、作用时间、冲洗程序(确保无残留),并在非生产时间或有效隔离区域进行。 二、生产过程控制 (防止引入和交叉污染) 1.过敏原控制: 识别:明确产品配方和生产线可能存在的所有过敏原(如麸质、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大豆、鱼、甲壳类等)。 隔离:通过物理隔离(专用生产线)、时间隔离(安排在不同生产时段)、严格清洁程序(特别是切换产品时)来防止过敏原交叉污染。 标识:在配料表、生产记录、成品标签上清晰准确地标注过敏原信息。 员工培训:让所有员工了解过敏原风险和控制措施。 2、防止润滑油等污染: 使用食品级润滑剂:在可能与食品或食品接触面接触的设备部位(如轴承、链条、齿轮)使用符合NSF H1标准的食品级润滑剂。 规范使用与维护:防止过量使用,定期维护设备防止滴漏。建立润滑点图和记录。 3、防止包装材料迁移: 供应商管理:选择合规的包装材料供应商,索取符合性声明和迁移测试报告(尤其涉及油墨、粘合剂、塑料材质)。 储存:避免包装材料在高温、高湿或受污染环境下储存。 4、防止消毒剂残留: 正确选择:选用适合且批准用于食品接触面的消毒剂。 规范使用:严格按照说明书配制浓度、规定作用时间。 充分冲洗:消毒后必须用符合要求的清水彻底冲洗,去除残留。可通过试纸检测或感官检查确认无残留。验证冲洗效果。 5、防止设备维护引入污染: 维护维修后,必须彻底清洁消毒设备,特别是焊接点、更换部件处,防止金属碎屑、润滑油等污染。 使用食品级材料进行维修。 6、水质控制: 生产用水(包括制冰、蒸汽)必须符合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定期监测水质(特别是自备水源或水处理系统)。 对水管、储水设施进行定期清洁消毒,防止微生物滋生和化学污染。 三、建立有效的监控与验证体系 1.关键控制点监控: 在HACCP体系中,针对识别的显著化学危害设置关键控制点,如原料验收(农药残留)、添加剂添加(精确度)、清洁消毒后的冲洗(消毒剂残留)。 规定监控对象、方法、频率、人员,设定关键限值,并记录监控结果。 2.检测验证: 原料检测:按风险对原料进行定期或批批检测。 过程监控:如冲洗水残留检测(余氯、酸碱度)。 成品检测:根据法规要求和风险评估,对成品进行化学危害项目的检测(如污染物限量、添加剂含量、过敏原残留等)。 环境监控:必要时对食品接触面进行化学残留(如过敏原、清洁剂)擦拭检测。 3.校准: 确保所有用于监控和测量的设备(天平、温度计、pH计、检测仪器等)定期校准,保证数据准确可靠。 四、管理与支持系统 1.HACCP体系: 建立并有效实施基于HACCP原理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系统性地识别、评估和控制包括化学危害在内的所有显著危害。 2.前提方案: 良好操作规范、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是控制化学危害的基础。 3.可追溯系统: 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可追溯体系,一旦发现问题能迅速定位、召回。 4.人员培训: 对所有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和化学危害控制的培训,使其了解风险、掌握操作规范(尤其是化学品使用、清洁消毒、过敏原管理)。 5.文件记录: 保持所有控制措施、监控、验证、培训、审核的记录,提供执行的证据。 6.应急预案: 制定化学污染事件(如误用、泄漏)的应急预案,明确处理流程和报告机制。 7.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定期检查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持续改进。 五、总结 食品工厂控制化学危害的核心在于: 预防优先:从源头(供应商、原料)切断污染源。 严防引入:规范管理工厂内的所有化学品(特别是非食用化学品)。 严防交叉污染:尤其关注过敏原和清洁消毒剂残留。 精准控制:对添加剂等允许使用的化学品精确控制用量。 有效监控与验证:通过检测等手段确保控制措施有效。 体系化管理:依托HACCP、GMP等体系,确保所有措施制度化、规范化、可追溯。 全员参与:员工意识和规范操作是最后一道防线。 通过实施以上综合措施,食品工厂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产品中化学危害的风险,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来源:食品质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