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大陆新闻 >

详细内容

【手把手教】中国食品洁净车间污染防控的五大核心措施

2025-09-15 16:54:18  点击量:

食品洁净车间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场所,污染防控需贯穿 “人、机、料、法、环” 全流程。

以下从五个维度提供系统且可落地的污染减少措施,助力企业符合 GMP(良好生产规范)及相关食品安全标准。

 

一、硬件设施:构建污染物理屏障

 
 

1、分区设计与压差控制

按洁净度等级划分核心生产区(万级 / 十万级)、辅助区(更衣室、缓冲区)和非洁净区,各区之间设置气闸室或传递窗,防止空气交叉污染。

核心区保持正压(5-10Pa) ,非洁净区保持负压,通过压差计实时监控,确保空气从高洁净度区流向低洁净度区,避免含尘空气倒灌。

2、空气净化系统优化

采用 “初效 + 中效 + 高效(HEPA)” 三级过滤系统,高效过滤器需定期(每 6-12 个月)检测完整性,更换周期不超过 2 年,确保对 0.3μm 粒子过滤效率≥99.97%。

送风口均匀分布于核心生产区上方,回风口设置在地面或墙角,形成 “上送下回” 气流组织,减少气流死角;

避免在生产线正上方设置回风口,防止粉尘或飞沫被吸入后循环扩散。

3、地面与墙面防护

地面采用环氧树脂自流平或 PVC 卷材,接缝处做圆弧处理并密封,防止积水、积尘及微生物滋生;

每日用中性清洁剂配合高压水枪(水压≤0.3MPa)清洗,每周进行 1 次消毒。

墙面使用不锈钢板或防霉彩钢板,高度≥2.5m 处做圆弧过渡,避免直角积尘;

墙角、天花板与墙面接缝处采用硅胶密封,定期检查并修复破损密封胶。

二、人员管理:切断人为污染源头

 
 

1、严格准入与洁净服管控

人员进入洁净区需经过 “非洁净区→一次更衣室(脱外衣)→二次更衣室(洗手、消毒、穿洁净服)→风淋室→缓冲区→核心区” 流程,风淋时间不少于 30 秒。

洁净服采用防静电、不脱落纤维的材质,上衣、裤子、帽子、口罩、鞋套一体化设计,每日清洗消毒,破损后及时更换;

禁止佩戴首饰、手表进入洁净区,长发需完全包裹在帽子内。

2、行为规范与培训

洁净区内禁止奔跑、跳跃、大声喧哗,避免快速移动产生气流扰动;

操作人员动作幅度需平缓,减少粉尘或飞沫产生;

严禁在洁净区内饮食、吸烟或存放个人物品。

新员工需接受不少于 40 小时的洁净区操作培训,内容包括污染防控原理、个人卫生要求、设备操作规范等,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每月组织 1 次复训,强化员工污染防控意识。

 

三、生产流程:全环节污染管控

 
 

1、原料与物料管理

原料进入洁净区前需在预处理区去除外包装,用 75% 酒精擦拭内包装表面消毒,通过传递窗进入洁净区;

传递窗需采用双门互锁设计,一侧开门时另一侧自动锁定,避免空气流通。

物料在洁净区内按 “原料→加工→半成品→成品” 的顺序流动,避免交叉折返;

不同品类的食品需分区存放,防止串味或交叉污染;

物料周转筐采用不锈钢材质,每日清洗消毒,禁止落地存放。

2、设备与工具清洁

生产设备需选用易清洁、无死角的设计,表面光滑、无凹陷、无螺丝外露;

每日生产结束后,用清水冲洗设备表面,再用碱性清洁剂(如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或擦拭,最后用 75% 酒精消毒,关键部位(如管道接口、阀门)需拆解清洁。

工具(如刀具、砧板、勺子)需按用途分类使用,避免混用;

不锈钢工具每日高温(121℃)灭菌 30 分钟,塑料工具采用紫外线消毒(照射时间不少于 60 分钟),消毒后存放于密闭无菌柜中。

四、环境控制:实时监控与动态调节

 
 

1、温湿度与洁净度监控

洁净区温度控制在 18-24℃,相对湿度控制在 45%-65%,通过中央空调系统动态调节,避免温湿度异常导致微生物滋生;

每日定时记录温湿度数据,异常时及时调整。

每月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洁净区进行洁净度检测,核心区需满足万级标准(每立方米≥0.5μm 粒子数≤35200 个,≥5μm 粒子数≤293 个),辅助区需满足十万级标准;

车间内设置粒子计数器,实时监控粒子浓度,超标时触发报警并停机排查。

2、微生物与异味防控

每周对洁净区墙面、地面、设备表面进行微生物检测(如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检测结果需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要求;

发现微生物超标时,立即停产,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 500mg/L)全面消毒,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

洁净区内禁止使用有刺激性气味的清洁剂或消毒剂,避免异味影响食品品质;

排气系统需安装活性炭过滤器,去除废气中的异味后再排放,防止外界异味倒灌。

 

五、监督检查:建立长效防控机制

 
 

1、日常巡检与定期审计

设立专职洁净区管理员,每 2 小时巡检 1 次,检查内容包括人员行为规范、设备清洁状况、温湿度数据、压差情况等,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并记录在《洁净区巡检日志》中。

每月开展 1 次洁净区全面审计,由质量部门牵头,检查污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清洁消毒记录、员工培训记录等;

每季度邀请外部专家进行审计,排查潜在风险,持续优化防控方案。

2、应急预案与追溯

制定《洁净区污染应急预案》,明确污染事件(如微生物超标、物料泄漏、洁净服破损)的处理流程,包括停机、隔离污染区域、全面消毒、原因排查、产品追溯等环节;

每年组织 1 次应急演练,提升员工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完整的污染防控追溯体系,记录人员进入时间、设备清洁消毒情况、原料批次、检测数据等信息,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保质期后 6 个月;

一旦发生污染事件,可快速追溯源头,避免问题扩大化。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