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手把手教】中国食品采购和供应商管理关键节点重要指标!
2025-09-18 17:24:17 点击量:
有效的采购管理不仅能够确保企业生产所需物资的及时供应,还能控制成本,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 然而,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管理之间,并非简单的“买”与“卖”的关系,过度压价可能导致供应商利润受损,进而引发质量下降或交付延迟;而过度依赖单一优质供应商,又可能因突发事件造成断供风险。 这意味着,企业需在保障供应连续性与质量稳定性的前提下,探索如何以更具战略性的方式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构建一种动态的、协同的价值共创网络。 一、采购管理关键节点指标 1.采购数量及价格 平均购买价格反映了企业采购物资的成本水平。通过对这一指标的监控,企业可以评估采购策略的有效性,寻找降低成本的机会。例如,通过与供应商谈判、集中采购等方式来降低平均购买价格,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平均购买数量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采购规模。合理的采购规模有助于企业在与供应商谈判时获得更有利的价格和条款。同时,也能确保企业有足够的库存来维持生产运营,避免因缺货导致的生产中断。订单总量和采购次数体现了企业采购活动的活跃度。合理的采购次数和订单总量能够减少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同时,通过对采购次数的分析,企业可以优化采购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采购环节。 2.采购交货及验收 来料批次合格率反映了供应商提供物资的质量水平。高的来料批次合格率意味着供应商能够稳定地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物资,减少了企业因质量问题导致的生产延误和成本增加。完好交货率和退货率是衡量供应商交货质量的重要指标。高完好交货率和低退货率能够确保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减少因货物损坏或不符合要求而导致的额外成本。 3.采购进度管理 订单合同签订状态反映了采购活动的启动情况。及时签订订单合同能够确保物资的按时供应,避免因合同签订延误导致的采购周期延长。供应商是否交货和物料是否入库这两个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所需物资的供应情况。确保供应商按时交货并及时入库,是维持企业生产连续性的关键。 4.采购成本及周期 成本完成率和订货成本是衡量采购成本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控,企业可以优化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采购费用占比反映了采购活动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降低采购费用占比,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5.采购合规性 不良合同率和驳回原因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采购合同中的风险和问题。通过加强合同管理,降低不良合同率,能够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供应商管理关键节点指标 1.来料质量 来料合格率是核心指标,通过抽检或全检统计物料符合标准的比例。抽检报废率和在线报废率反映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损失,需区分来料问题与人为因素。退货率体现客户端质量反馈,而免检率则基于供应商长期质量稳定性授予,降低检验成本。 2.交货能力 交货及时率是关键,需结合订单交付周期动态评估(如目标时间/(目标时间+延迟时间)×100%)。交货接受率(数量/品类无误)比及时率更能体现管理能力。交换订单变化能够反应供应商应对需求波动的灵活性,如要求在48小时内响应增单或减单。 3.报价水平 需对比市场平均价格与最低价,同规模供应商报价偏差超过30%可能隐含渠道或毛利异常。报价合理性需结合成本结构分析,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合作风险。 4.服务水平 沟通手段与信息反馈时效体现了供应商协同效率。合作态度涵盖质量整改配合度及长期合作意愿,售后服务则关注问题响应速度与解决率,直接影响供应链韧性。 5.资格管理 供应商分类是供应商资格管理的基础,需按品类定位匹配差异化权重指标。此外还要考察供应商财务状况,如现金流、成本控制能力等,避免供应中断风险。
来源:远观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