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掏心掏肺】中国食品企业【5S雷区大盘点】,这些地方最容易被扣分(车间现场版)
2025-09-25 18:17:30 点击量:
在食品生产车间,5S管理不仅是提升现场效率的关键,更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符合行业监管标准的核心要求。但实际执行中,不少企业常因忽视细节陷入“雷区”,导致检查扣分、甚至引发安全隐患。本文结合食品加工现场的特殊性,盘点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5S扣分点,助力企业精准避坑。 一、整理:“有用”与“无用”界限模糊,原料/废料混放成重灾区 整理的核心是“区分要与不要的物品,清除无用之物”,但食品加工现场常因以下问题扣分: 1、原料存放区“过度囤积”:部分车间为减少采购频次,将超出3天用量的面粉、食用油、添加剂等堆放在生产区角落,不仅占用操作空间,还可能因储存环境(如温湿度、光照)不达标导致原料变质,且未张贴“保质期预警标识”,不符合食品追溯要求。 2、废料/不合格品未及时清理:加工产生的边角料(如蔬菜根茎、肉类筋膜)、不合格半成品(如形状不达标糕点、微生物超标的酱料)未设置专用密封容器,甚至与待加工原料放在同一区域,存在交叉污染风险;部分车间虽设废料区,但未做到“日产日清”,废料堆积超过24小时,成为蚊虫、微生物滋生温床。 3、工具“一刀切”留存:过期的食品检测试纸、损坏的不锈钢搅拌桨、淘汰的手动包装机等“无用物品”未及时清理,堆放在工具柜或设备旁,不仅占用空间,还可能被误拿使用,影响生产质量(如损坏的搅拌桨可能导致原料混合不均)。 二、整顿:“定位不清、标识不明”,关键环节效率与安全双失 整顿要求“物品定置存放、标识清晰,取用便捷”,食品加工现场的扣分重灾区集中在以下方面: 1、食品接触工具“无固定位置”:不锈钢托盘、食品级硅胶刮刀、无菌手套等直接接触食品的工具,使用后未放回专用消毒后的存放架,随意摆放在操作台上,甚至与非食品接触工具(如扳手、螺丝刀)混放,违反《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工具分类存放”的要求;部分车间虽设存放位,但未贴“工具名称+使用后归位时间”标识,导致工具丢失、混用。 2、原料/半成品“标识信息不全”:待加工的生鲜肉类(如猪肉、鸡肉)未标注“进货日期+检疫合格编号+储存温度要求”,半成品(如腌制好的肉类、熬制好的汤料)未标注“制作时间+保质期+责任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溯;部分车间使用手写标识,因字迹模糊、沾水脱落,导致信息失效。 3、应急物品“隐蔽难寻”:消防灭火器、应急洗眼器、食品级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溶液)等应急物品,被堆放在货架角落或被原料遮挡,未贴“红色应急标识”,且未标注“检查周期+使用方法”,若发生火灾、原料溅入眼睛等紧急情况,无法快速取用,延误处置时机。 三、清扫:“重表面、轻死角”,微生物污染隐患暗藏 清扫的核心是“清除现场杂物、灰尘、污渍,保持清洁”,但食品加工现场常因“忽视细节”扣分: 1、设备缝隙“藏污纳垢”:和面机的搅拌轴缝隙、灌装机的出料口密封圈、烤箱的加热管下方等设备死角,未做到“每次使用后清理”,残留的面粉、酱料、油脂长期堆积,形成“顽固污垢”,不仅影响设备运行效率(如油脂堆积导致加热管散热不均),还可能滋生黄曲霉素、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污染后续加工食品。 2、地面/墙面“清洁不彻底”:车间地面虽每日拖洗,但排水沟内残留的食物残渣未用高压水枪冲洗,排水沟盖板缝隙堵塞,污水淤积产生异味;墙面靠近天花板的位置、门窗边框的胶条处,积有灰尘和蜘蛛网,未定期清扫(超过 1 周未清理),不符合“食品车间无卫生死角”的要求。 3、消毒“流于形式”:部分车间仅对操作台面、工具进行消毒,但忽视了 “人员接触高频区域”——如更衣室的衣柜门把手、风淋室的吹风口、原料仓库的卷帘门拉手等,未按“每2小时消毒1次”的标准执行,成为交叉污染的 “隐形通道”;消毒记录不完整,未标注“消毒时间+消毒剂浓度+责任人”,无法追溯消毒效果。 四、清洁:“无标准、无监督”,5S成果难以维持 清洁是“将整理、整顿、清扫标准化,建立监督机制”,常见扣分点包括: 1、无明确清洁标准:未针对不同区域(原料仓库、加工车间、成品库)制定 “清洁频次+清洁方法+清洁工具”标准,如原料仓库仅要求“每周扫1次地”,未明确“地面需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加工车间的设备清洁仅靠员工“凭经验操作”,导致不同员工清洁效果差异大,部分设备清洁后仍残留污渍。 2、监督检查“走过场”:虽设立5S检查小组,但检查时仅“看表面”(如地面是否干净、物品是否摆放整齐),未深入核查细节——如抽查原料标识是否完整、设备缝隙是否清洁、消毒记录是否真实,导致“隐性问题”(如微生物超标、标识失效)未被发现;检查结果未与员工绩效挂钩,员工缺乏执行动力。 3、异常情况“无整改机制”:发现清洁问题(如地面油污未清理、设备消毒不及时)后,仅口头提醒,未制定“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复查标准”,导致问题反复出现;未建立“清洁问题台账”,无法统计高频问题,难以从根源优化。 五、素养:“意识薄弱、习惯难改”,5S执行“最后一公里”失守 素养是“培养员工自觉遵守 5S 标准的习惯”,食品加工现场的扣分点多与人员行为相关: 1、个人卫生“违规操作”:员工进入车间前未按规定“洗手消毒+更换无菌服+戴发帽口罩”,存在“未戴发帽导致头发掉入食品”“无菌服袖口未扎紧接触原料”等问题;部分员工在车间内“随地吐痰、倚靠设备休息”,甚至将手机、水杯等个人物品带入加工区,违反卫生规范。 2、操作习惯“不规范”:取用原料时“从上层往下层翻找”,导致下层原料被压坏、过期;使用工具后“随手丢弃”,未按要求清洗消毒归位;下班前未按“清洁流程”处理现场(如未关闭设备电源、未清理废料),增加次日生产的安全隐患。 3、培训“脱节”:新员工入职后仅进行1次5S理论培训,未结合食品加工现场实操(如如何正确清洁设备缝隙、如何规范填写标识);老员工未定期参加 5S复训,对“新修订的清洁标准”“新增的原料标识要求”不了解,导致操作不符合最新规范。 结语:避开雷区,让5S成为食品加工安全的“保护伞” 食品加工现场的5S管理,每一个“雷区”都可能关联食品质量与人员安全。企业需从“细节入手”,针对上述易扣分点制定“针对性改进方案”——如明确原料存放标准、细化设备清洁流程、强化员工素养培训,同时建立“日常检查+定期考核+持续优化”的机制,让5S从“形式要求”变为“自觉行动”,真正为食品安全生产保驾护航,避免因5S问题被监管部门扣分,甚至影响品牌信誉。 来源:食品论坛网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