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大陆新闻 >

详细内容

【贴心传授】中国食品企业,应如何进行食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管理?

2025-10-11 18:10:00  点击量:

食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管理是食品安全管控的核心环节,其核心目标是实现 “从原料到成品、从成品到原料” 的双向追溯,确保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快速定位源头、精准召回问题产品,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需从 “体系搭建、流程管控、记录留存、技术赋能” 四个方面进行:

 
 
 

一、搭建可追溯管理体系

 
 

1、明确追溯范围与核心要素

首先需界定追溯的全链条覆盖范围,确保无遗漏环节,核心涵盖 3 类关键信息:

原料端

供应商资质(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检验报告)、原料名称 / 规格 / 批次、采购日期 / 数量、入库验收记录(感官、理化 / 微生物检测结果);

生产端

生产批次号(需唯一标识,建议包含 “日期 + 生产线 + 班次” 等信息,如 20240924-L1-B2)、生产工序记录(配料、搅拌、杀菌、包装等关键环节的参数,如温度、时间、压力)、岗位操作人员、设备运行记录(如杀菌设备校准记录);

成品端

成品名称 / 规格 / 批次、检验报告(出厂前自检 / 委托检测结果)、出库日期 / 数量、流向(经销商 / 客户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2、建立追溯责任机制

明确各环节的责任部门与责任人,避免 “追溯断层”:

采购部门:负责原料信息的收集与录入(如供应商档案、采购单据);

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过程数据的实时记录(如工序参数、人员操作记录);

品控部门:负责检验数据的审核与归档(原料验收、过程巡检、成品出厂检验记录);

仓储 / 物流部门:负责原料入库、成品出库的数量与流向记录;

管理人员:定期审核追溯体系的完整性,组织追溯演练(如模拟某批次原料异常,测试能否 1 小时内定位涉及的生产批次与成品流向)。

 
 
 

二、规范生产全流程追溯管控

 
 

1. 原料入库:从源头锁定追溯起点

实行 “批批关联” 管理

每批原料入库时,需为其分配唯一的 “原料批次号”,并与供应商提供的 “原厂批次号” 绑定(避免供应商批次混乱导致追溯失效);

验收记录 “必留存”

验收时需记录 “原料名称、供应商、批次号、采购量、验收日期、验收人员、检验结果”,并留存供应商提供的每批次检验报告(复印件需加盖供应商公章,原件归档保存);

原料分区存放与标识

不同批次的原料需分区存放,货架标签需明确标注 “原料名称、批次号、入库日期、保质期”,防止不同批次混放导致追溯混淆。

2. 生产过程:关键环节 “全程留痕”

推行 “批次号跟随制”

生产前为该批次成品分配唯一的 “生产批次号”,并在生产记录中明确 “该批次使用的所有原料批次号”(如某批次面包生产记录需注明 “面粉批次 A01、酵母批次 B02、糖批次 C03”),实现 “成品批次→原料批次” 的逆向追溯;

关键工序参数 “实时记录”

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如杀菌、冷却、速冻),需记录具体操作参数(如杀菌温度 121℃、时间 30 分钟,冷却后中心温度≤25℃),并由操作人员签字确认,避免 “口头记录” 或 “事后补记”;

过程异常 “即时标注”

若生产中出现异常(如设备故障导致杀菌不彻底、原料洒落),需在追溯记录中明确标注 “异常时间、异常情况、处理措施(如返工 / 报废)、处理人”,确保异常批次可单独追踪。

3. 成品检验与出库:锁定 “去向可追”

成品检验 “批次对应”

每批次成品出厂前需进行自检(或委托检测),检验报告需标注 “成品批次号”,并与该批次生产记录、原料检验记录关联存档;

出库记录 “精准到单”

成品出库时,需记录 “成品批次号、出库日期、数量、接收方名称(经销商 / 客户)、联系方式、物流单号”,若为经销商,还需要求其提供 “下游销售记录”(便于终端追溯);

退货 / 召回 “单独台账”

若出现成品退货或召回,需建立专项台账,记录 “涉及批次、退货 / 召回原因、数量、处理方式(如销毁 / 返工)、处理日期”,并同步更新追溯系统中的批次状态(如标注 “已召回”“已销毁”)。

 

 
 
 

三、强化追溯记录管理

 
 

1、规范记录

形式可采用 “纸质记录 + 电子系统” 双备份模式:

纸质记录:需使用统一格式的表格(如原料验收单、生产工序记录表、成品出库单),要求填写清晰、无涂改(若需修改,需划横线并签名注明修改日期);

电子系统:建议使用专业的食品追溯软件(如 ERP 系统、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实现 “数据实时录入、自动关联、一键查询”,避免纸质记录丢失或篡改。

2、严格记录留存期限

根据《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生产企业的追溯记录(含原料采购、生产、检验、出库等)需至少留存产品保质期期满后 6 个月;若产品保质期不足 6 个月,需留存至少 2 年。管理人员需定期检查记录留存情况,确保无缺失、无过期。

3、定期核查记录真实性

每月 / 每季度对追溯记录进行 “交叉核查”:

核对原料采购记录与供应商送货单、检验报告是否一致;

核对生产记录中的原料使用量与成品产量是否匹配(如 100kg 面粉应生产多少成品,避免 “虚增 / 虚减” 原料用量);

核对成品出库记录与物流单号、经销商接收记录是否吻合,确保数据无造假、无遗漏。

 

 
 

四、借助技术赋能

 
 

1、应用物联网(IoT)技术实现 “实时追踪”

在关键环节部署智能设备,自动采集数据并同步至追溯系统:

原料入库:使用扫码枪扫描原料包装上的二维码 / 条形码,自动录入 “原料批次号、供应商信息”;

生产过程:在杀菌设备、包装机等关键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 “温度、时间、转速” 等参数,自动上传至系统,避免人工记录误差;

成品仓储:使用 RFID 标签(无线射频识别),记录成品的 “入库时间、库位、出库流向”,实现仓储环节的自动化追溯。

2、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 “不可篡改”

对核心追溯数据(如原料批次、检验结果、生产参数)上链存储,借助区块链 “去中心化、不可篡改” 的特性,确保数据真实可信,同时便于监管部门、消费者查询(部分企业已实现 “扫码查追溯”,消费者扫描成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全链条信息)。

3、定期开展追溯演练

每半年至少组织 1 次 “追溯应急演练”,模拟场景如 “某批次原料被检出重金属超标”“消费者反馈某批次产品引发不适”,测试团队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如 1 小时内):

定位该原料涉及的所有生产批次;

查出这些批次成品的出库流向(经销商 / 客户);

生成追溯报告并制定召回方案。通过演练发现追溯体系的漏洞(如记录缺失、流程卡顿),及时优化。

 
 
 

五、配合监管与持续改进

 
 

1、配合监管部门的追溯核查

当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检查或调查时,需第一时间提供完整的追溯记录,协助定位问题环节;

同时根据监管反馈(如追溯记录不完整、批次号不唯一),及时调整追溯管理流程。

2、基于问题复盘优化体系

若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如原料污染、成品不合格),需通过追溯体系复盘 “问题根源”(如原料供应商管控不严、生产工序参数设置错误),并针对性优化:

若原料端追溯缺失,需加强供应商审核(如要求提供更详细的原料批次追溯信息);

若生产端记录混乱,需规范操作流程(如增加关键环节的监控摄像头、强化操作人员培训)。

3、关注法规更新与行业实践

密切跟踪《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等法规的更新,及时调整追溯范围与要求(如新增 “进口原料需提供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的追溯要求);

同时借鉴行业内优秀企业的追溯实践(如大型食品企业的 “区块链 + 追溯” 模式),持续提升自身追溯体系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通过以上措施,可构建 “全链条、可追溯、易查询” 的追溯管理体系,既满足法规要求,又能在风险发生时快速响应,及时找到问题根源,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和声誉影响,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来源:我是食干家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