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直接使用】中国食品企业【工作服清洗保洁管理】制度
2025-10-13 18:41:47 点击量:
1. 目的 为规范食品工厂工作服的清洗、消毒、保管及发放流程,防止工作服成为食品的污染源,确保产品卫生质量与食品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进入生产区域(包括原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等区域)的员工所穿戴的工作服(包括外套、裤子、帽子、口罩、围裙、套袖等)的清洗、消毒与管理。 3. 职责划分 生产部门:负责督促员工按规定更换和存放脏污工作服。 行政/后勤部门:负责工作服的采购、建档、分发、回收、清洗、消毒、保管及报废处理。 品控部(QA/QC):负责对工作服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抽查,并对清洗消毒效果进行评估。 4. 工作服的分类与配置 区分管理: 一般作业区工作服:如仓库、外包装区等,颜色建议为蓝色或灰色。 清洁作业区工作服:如内包装间、冷却间、关键加工区等,颜色建议为白色或浅色,材质上应更注重防尘、防脱落。 配置标准: 每位一线生产员工应配备不少于3套工作服,以确保有足够轮换的洁净工作服。 5. 工作服的更换与收集 更换频率: 每日生产前更换洁净工作服。 生产过程中,工作服被严重污染(如沾染油污、原料液等)时,应立即更换。 工作服原则上应每班次清洗一次,对于高强度污染岗位,应增加清洗频率。 收集要求: 各生产区域应设立明确的“污衣收集点”(专用收集筐/袋),并与洁净工作服存放区严格分开。 员工下班后,应将更换下的脏污工作服放入指定的“污衣收集点”。 严禁将生产区工作服穿出或带出生产区域,亦不得将个人外套等衣物带入生产区域。 6. 工作服的清洗与消毒流程 承包方式: 由工厂内部设立专用洗衣房或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洗涤公司进行集中清洗。 清洗要求: 分拣:不同区域、不同脏污程度的工作服应分开清洗,特别是清洁区与一般区的工作服必须分开。 预处理:对有明显污渍(如油斑、糖渍、色素等)的部位进行预先刷洗或使用去污剂处理。 清洗消毒: 水温:使用热水清洗,温度应不低于60℃,时间不少于25分钟。对于特定病原体控制有更高要求的,可提高至80℃以上。 洗涤剂:使用食品行业认可的、无残留、易漂洗的专用洗涤剂。 消毒:必须使用合法的食品接触用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并确保有效浓度和作用时间。消毒程序应作为独立步骤或在清洗过程中明确体现。 漂洗:必须充分漂洗,确保无洗涤剂和消毒剂残留。最后一遍漂洗用水应为洁净的软水。 脱水与烘干: 清洗后应及时进行脱水和彻底烘干,防止微生物在潮湿环境下滋生。烘干温度应保持在60-70℃。 7. 工作服的整理、保管与发放 整理: 在洁净区(如洗衣房内的洁净整理台)对干燥后的工作服进行平整折叠。整理人员需穿戴洁净的工作服和一次性手套。 检查: 整理时应对工作服进行检查,发现破损、纽扣脱落或无法洗净的污渍,应单独挑出,进行报废或修补处理。 保管: 洁净工作服应存放于专用的、有标识的“洁衣储存柜”内。 储存柜应保持清洁、干燥、密闭,定期消毒,防止虫害和灰尘污染。 洁净工作服存放时,应与可能污染的物品隔离。 发放: 采用“以脏换净”的发放原则。员工凭脏工作服在指定窗口/地点换领一套洁净工作服。 发放记录应予以保留,以便追溯。 8. 洗衣房卫生管理 洗衣房环境应保持干净、整洁、通风良好。 不同用途的设备和容器(如脏衣筐、净衣车)应有明显标识,严禁混用。 洗衣设备(洗衣机、烘干机)应定期进行清洁和保养,防止设备内部成为污染源。 9. 监督与记录 品控部监督: 品控部应不定期对洁净工作服进行微生物抽样检测(如表面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并评估清洗消毒效果。 记录要求: 应建立并保存以下记录,至少保存2年: 《工作服清洗消毒记录》(包括日期、批次、区域、消毒剂浓度等) 《工作服发放与更换记录》 《工作服卫生监测记录》 《洗衣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10. 附则 所有与工作服清洗管理相关的人员,必须接受本制度的培训并严格执行。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根据公司规定予以处理。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归品控部所有。 来源:食品质量人;作者: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