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刨根问底】微生物新手必看:「菌落总数」到底测的是什么?
2025-10-20 18:55:12 点击量:
刚接触微生物检测时,“菌落总数”绝对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它常被用来评判食品卫生、水质安全或环境清洁度,但不少新手会疑惑:这个指标到底测的是什么?和“细菌总数”是一回事吗?别着急,这篇文章用3分钟带你理清核心要点。 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概念: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样品中每克或每毫升所含有的、能在平板上生长形成肉眼可见菌落的微生物数量,单位通常是“CFU/g(或mL)”(CFU即 Colony-Forming Units,菌落形成单位)。 注意:菌落总数≠细菌总数。它只统计“能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那些对营养、温度等要求特殊的微生物(如厌氧菌、嗜冷菌)可能不会被计数,所以它是一个“条件性指标”,而非绝对的微生物总量。 菌落总数的检测逻辑很简单,核心是“稀释-培养-计数”三步: 样品稀释:将待测样品(如牛奶、土壤、水)用无菌生理盐水逐步稀释(比如10倍、100倍、1000倍),目的是让微生物浓度降低到能在平板上形成单个菌落,避免菌落重叠无法计数。 平板培养:取不同稀释度的样品液,均匀涂布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最常用的通用培养基),然后在36℃左右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此时,每个能生长的微生物会不断繁殖,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 计数换算: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这个范围的计数结果最准确),统计菌落数量,再乘以稀释倍数,就能得到原样品中的菌落总数。比如:稀释1000倍的平板上有50个菌落,那么原样品菌落总数就是50×1000=50000 CFU/g。 菌落总数本身不直接代表“有害菌”,但它是一个重要的“卫生指示指标”,主要有3个作用: 评估清洁程度:比如食品加工过程中,菌落总数过高可能意味着原料污染、加工器具清洗不彻底或操作人员卫生不达标;环境表面的菌落总数则能反映清洁消毒效果。 预测产品稳定性:对于食品、化妆品等产品,菌落总数越高,说明微生物繁殖潜力越大,产品越容易变质、腐败,保质期可能缩短。 间接提示风险:虽然菌落总数包含有益菌和无害菌,但如果数值异常高,往往伴随有害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污染的风险增加,需要进一步检测特定致病菌。 误区1:菌落总数为0就代表绝对无菌? 错。很多微生物无法在营养琼脂上生长,比如严格厌氧菌需要厌氧培养环境,所以“0”只表示在该检测条件下未检出可培养的微生物,不代表样品完全没有微生物。 误区2:菌落总数越高,产品一定有害? 不一定。比如发酵食品(酸奶、泡菜)本身含有大量有益菌,菌落总数会很高,但这是正常的;关键要看产品类型和对应的国家标准,不同食品(如生鲜肉、罐头、饮用水)的菌落总数限量差异很大。 菌落总数是通过“特定条件培养计数”,反映样品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卫生指标,它能帮我们快速判断清洁度和产品稳定性,是微生物检测的“入门级但超重要”的知识点。
文章来源:食品微生物检测,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