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内卷时代】中国食品行业【生产管理降本增效】落地措施!
2025-10-22 17:57:09 点击量:
当前食品行业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消费需求收缩、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生产管理作为食品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环节,其降本增效成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本文结合食品行业生产管理特性,以“5个要”为实施路径、“4个不要”为风险底线,提出一套可落地的降本增效方案,助力企业在逆境中实现高质量运营。 一、锚定生产核心:降本增效的“5个要”落地路径 1.要以战略为纲,聚焦食品安全与效率平衡 食品行业的特殊性在于,食品安全是不可逾越的战略底线,降本增效必须建立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对于食品生产而言,“对的事情”就是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优化成本。例如,某烘焙企业为响应健康消费趋势,计划推出低糖产品系列,此时若为压缩成本选用劣质代糖,虽短期降低原料成本,但会引发食品安全风险与品牌危机,反而违背战略目标。正确的做法是联合研发部与采购部,筛选性价比高的合规代糖供应商,通过批量采购降低单价,同时确保产品品质与战略定位一致。 2.要打造全员参与的生产节约文化 食品生产涉及原料处理、加工、包装、仓储等多个环节,一线员工最清楚生产中的“跑冒滴漏”。企业需打破“降本是管理层事”的误区,通过“文化渗透+机制激励”推动全员参与。某乳制品企业的实践值得借鉴:在车间设立“节约金点子”收集箱,线上开通企业微信建议通道,由生产、质量、财务组成评估小组,每周对建议进行评审。对于“优化杀菌设备蒸汽使用时长”“调整原料切割规格减少损耗”等可行建议,不仅给予提出者200-20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还将成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同时,每月评选“生产节约明星”,在车间公告栏、企业内刊进行宣传,形成“人人算成本、个个提效率”的氛围,使降本从“运动式”转为“常态化”。 3.要设定生产导向的精细化考核指标 脱离生产实际的考核指标会导致“为降本而降本”的误区。食品生产需围绕“损耗率、人均产值、能耗比”等核心维度设定指标: 原料损耗率:按产品品类设定目标,如面包生产面粉损耗率≤3%、果酱生产水果损耗率≤5%,定期对比实际损耗与标准值,分析差异原因; 设备综合效率(OEE):将设备停机时间、生产合格率、产能利用率纳入考核,目标设定需参考设备历史数据与行业水平,如烘焙生产线OEE≥85%; 单位产品能耗:针对高能耗环节(如杀菌、冷冻),设定每吨产品电/蒸汽消耗量,如乳制品杀菌环节单位能耗较上年下降4%。 某方便面企业通过“三级目标分解法”落地指标:总部根据行业数据设定年度降本总目标,生产部门拆解为各车间目标,车间再分配到班组与个人。同时建立“周跟踪、月复盘”机制,结合小麦、棕榈油等原料价格波动,动态调整采购与生产计划,确保指标科学性与可实现性。 4.要让财务深度介入生产过程管控 财务部需从“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监控”,成为生产降本的“裁判员”与“导航员”。例如,某肉制品企业发现某批次原料采购价低于市场均价,但后续车间反馈该原料解冻后出肉率下降10%,导致实际单位成本反而上升。财务部介入后,重新设计成本核算模型,将“原料采购价+解冻损耗成本”纳入采购KPI考核,促使采购部转向“性价比优先”。此外,财务还可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各生产工序的成本占比,找出高成本环节(如油炸工序能耗占比30%),联合生产部制定节能方案,实现精准降本。 5.要统筹生产全周期的相关成本与收益 食品生产需避免“只看采购价,忽视全周期成本”的短视行为。以设备采购为例,某饮料企业在引进PET瓶吹瓶机时,不仅对比设备单价,还核算“所有权成本+取得成本+使用成本”:新设备虽采购价高10万元,但能耗降低20%、备件更换周期延长3个月,综合测算5年内总成本反而低30万元。在仓储环节,某速冻食品企业曾考虑取消冷链仓储外包以节约费用,但财务测算发现,自建冷链需投入200万元,且人工与维护成本每年增加50万元,而外包虽年支出80万元,但可灵活调整库容,避免淡季资源浪费。最终选择优化外包合同条款,通过长期合作降低外包单价,实现“成本与灵活性”的平衡。 二、规避生产陷阱:降本增效的“4个不要”风险底线 1.不要牺牲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 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的生命线,牺牲质量的降本等同于“自杀”。 食品生产中,原料验收、生产工艺、出厂检验等环节的成本不可削减:原料必须符合标准和使用要求,杀菌温度、时间等工艺参数需严格执行,出厂检验项目不得减少。 企业可通过优化流程(如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提高效率)、批量采购(降低合规原料成本)实现降本,而非触碰质量红线。 2.不要对生产环节“一刀切”管控 食品生产各环节的成本属性不同,需差异化管控。例如,原料处理环节是成本控制重点(占总成本60%-70%),可通过集中采购、优化配方降低成本;而质量检测环节是保障环节,若盲目削减检测人员或设备,可能引发质量风险。某糕点企业曾对所有车间统一削减10%的能耗指标,导致烘焙车间为达标降低烤箱温度,出现产品夹生问题。正确做法是:根据各车间职能设定目标,如原料车间重点控制损耗率,包装车间重点优化包材用量,杀菌车间重点降低能耗,确保成本控制不影响生产正常运行。 3.不要将“降本”等同于“不花钱” 成本控制是“花钱的艺术”,合理投入才能实现长期增效。某调味品企业为节约成本,推迟生产线自动化升级,导致人工成本占比高达35%,且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引入自动灌装设备,虽投入150万元,但人工减少50%,产能提升20%,18个月即收回成本。 食品企业可在以下领域适度投入: 一是工艺升级,如采用冻干技术减少原料损耗; 二是数字化改造,通过ERP系统实现原料库存与生产计划联动,避免积压; 三是员工培训,提升操作技能减少失误率。这些投入看似增加短期成本,实则为长期降本增效奠定基础。 4.不要认为生产降本只是财务部的事 “成本掌握在花钱人手里”,生产降本需各部门协同。采购部可通过谈判降低原料价格,生产部可通过优化工序减少损耗,仓储部可通过先进先出降低过期风险。某粮油企业的“降本协同小组”由生产、采购、财务、仓储组成,通过分析原料库存数据,发现大豆采购周期可从15天延长至30天,通过批量采购降低单价5%;同时调整生产计划,避免原料积压。此外,企业还需建立“成本责任机制”,将降本目标与各部门绩效挂钩,明确“谁花钱、谁负责、谁受益”,形成跨部门协作的降本合力。 目前的市场形势不是短期能改变的,食品企业生产管理的降本增效不是“临时应对”,而是“长期修炼”。 唯有以战略为导向、以文化为支撑、以精细化为手段、以合规为底线,将降本增效融入生产每一个环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食品论坛网友分享,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