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手把手教】中国食品企业【平面仓规划标准】技巧!
2024-06-27 18:12:25 点击量:
一、目的
通过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仓库存储面积,确保货物进出库效率,并符合货物存储、消防和客户要求等标准。
二、范围
适用于第三方物流平面仓规划。
三、责任
1.仓库经理/主管
1.1 收集仓库规划所需的数据资料;
1.2 完成仓库区域规划及相关库位编排,区域标识等工作;
1.3 组织具体的仓库规划实施工作。
四、具体规定
1.规划前的资料收集:当对新旧客户开始进行平面仓库规划前,仓库经理/仓库主管必须收集如下完整的资料:
1.1 仓库运作特点:中转仓库或分销仓库;
1.2 收集近一年内最具代表性三个月(高峰期/低谷期/可以代表平均水平的月份) 的作业数据包括日进出订单数量、货量、作业车次,日库存量,库存周转率;
1.3 作业特性包括进出库作业时间,装卸作业、是否带托盘作业等;
1.4 产品规格相关数据
产品存储所使用的托盘尺寸,产品的堆高要求,是否可以叠放存储等
1.5 仓库规格
名称 |
数据值 |
备注 |
规划库区的长度和宽度 |
||
仓库净空高度 |
地面至消防喉(或灯具)的距离 |
|
仓库地面承重 |
1.6 再包装等其他增值作业要求。
2. 平面仓库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2.1 仓库建筑特点。根据仓库形状、门向、货物进出库作业数据及作业时间,通常采用I型进出方式(进口和出口在仓库两端)或U型进出方式(进口和出口在仓库同端);
2.2 作业性质。若仓库为中转仓,进出作业为大批量少批次,则排位设计趋向于宽和深,货物批量越大,支通道越少。若仓库为分销仓,进出作业为多品种小批量,则设计排位趋向于窄和浅,货物批量越小,支通道则相应增加;
2.3 产品特性。综合考虑产品规格、堆存要求、先进先出要求、商品相容性要求,同一种SKU的商品尽量存放于同一区、同一排或同一板位,相近或相容产品应摆放在相邻区域;
2.4 作业模式。当仓库货物进出货量较大或分拣工作较多,货物在仓库搬运距离过长时,就要考虑指定仓库的进出库门附近的区域为备货区和缓存区。
2.5 平面仓库利用率=(货物储存面积/仓库总面积)×100%。平面仓库利用率一般为60%-75%。仓库总面积由通道和货物储存面积构成,不包含备货区和缓存区。考虑仓库规格,设计排位时应最大限度提高平面仓库利用率;
2.6 装卸设备。根据产品规格、是否带托板作业,确定装卸设备,通常可分为二类:人工+液压叉车(手推车);平衡重叉车+托盘。前者要求排距较窄,垛高较低、通道较窄。后者要求排距较宽,垛高较高、通道较宽;
2.7 安全和消防。一是要注意“五距”要求:垛距(10-20CM),墙距(50CM),顶距不应小于(50CM),柱距(30-50CM),灯距不小于(50CM);二是堆码高度保证货物平稳性摆放,且在客户要求限高范围之内
3.平面仓库规划内容:
3.1 仓库通道划分:
根据货物进出库和装卸作业的需要进行作业通道的划分:
A. 主通道为正对库门位置和仓库中线位置;
B. 通道宽度需满足装卸工具、货物的进出和人员通过的需要,建议划分如下:
搬运模式 |
主通道(单位:米) |
作业通道(单位:米) |
手动液压叉车 |
1.5-2.0 |
1.0-1.5 |
机动叉车 |
3.5-4.0 |
3.2-3.5 |
3.2 仓库排位划分:
A. 排位的方向统一。为方便仓库管理,在划分库排位时,同一库区内应尽量沿统一的方向设置排位;
B. 排位的宽度统一。库排位的大小根据入库产品的批量和所使用的存储托盘设定,且需留出货距(10-20CM),则单个库位的宽度=与托盘入库方向垂直方向的托盘尺寸+货距;
C. 排位的高度统一。库排位的大小应根据商品安全摆放要求、作业要求和客户设定的要求,采取统一的堆码方式和限高。
D. 排位常见方式:
a. 横列式。货垛(货架)的长度方向与库房的长度方向互相垂直。特点是主通道长,拣选作业通道短,对库存商品的收发和查验较方便,有利于实现机械化作业,通风采光良好。缺点是运输通道占用的面积较多,影响仓库面积利用率。
1-货垛或货架 2-主通道 3-墙距 4-次通道
5-验收区或备货区 6-办公区域 7-库房门
b. 纵列式。货垛(货架)的长度方向与库房的长度方向互相平行。优点是主通道较短,占用面积少,仓库面积利用率较高;缺点是拣选作业通道长,拣取商品不方便,通风采光不利。
1-货垛或货架 2-主通道 3-墙距
4-次通道 5-缓冲区
6-办公区域 7-库房门
E. 排位编号:一种简单又实用的排位编号方法就是采取4组数字来定义商品存放的位置。四组数字依次代表库房编号、排编号、位编号、格编号。如2-11-3-5,依次代表第2号库房,第11排,第3个货位中的第5个格(当货位不分格时,可省略格编号)。货位顺序编码可根据 单侧或双侧取货方式,采用顺序编号或奇偶编号:
3.3 仓库区域划分:
A. 作业区域:备货区和缓存区,应根据每天的进出货量和区域内货物的周转次数为依据,设计该区域的排位,区位集中,标识清楚;
B. 储存区域:
a. 根据产品特性区分:正常产品区,残损区,待检区。三种类型的区域不能划分在连续的区间上,除非中间使用标示物进行明确隔离;
b. 根据产品类别区分:A大类区,B大类区等;
C. 包装操作区域:待换包装区、更换包装区、待检区、包装材料储存区、报废区(残损商品区);
D. 产品ABC分析后划分的区域:将20%的快速流动A类产品规划于进出货较方便的作业门口和主通道二侧, 将30%的B类中速产品规划于支通道二侧;其它50%的C类慢速产品规划于距离进出货作业门口最远区域;
E. 必须存放在库内的工具、设备、设施,应根据仓库区位的划分选择合适的位置并进行明确标识:清洁工具存放区,装卸工具存放区、害虫控制设备、设施设置区(点),温度、湿度控制、测量设施、设备设置存放区(点)等。
五、相关文件
1.《仓库标识管理规定》
六、记录表格
无相关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