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传经送宝】中国食品企业【供应商审核】内容分享!
2025-04-30 16:29:07 点击量:
第一部分:仓库(包括成品库、原辅料库、添加剂库、危化品库) 1、仓库环境及个人卫生 1.1窗户、墙壁、门、天花板、风帘、卷闸、设备、货板、通风管道、光源等无灰尘、脏物和损坏的情况(有卫生记录)。 1.2泄漏或破损露出内容物的原料等废物当天清除出正常仓储区,无废物堆积。 1.3★无蜘蛛网、无老鼠、苍蝇、昆虫出没的迹象,有防鼠的设施。 1.4有“严禁吸烟”、“禁吃食物”和进入仓库时的着装规定的标志,并严格的监控和跟踪。 1.5有员工的健康档案,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新员工必须取得健康证方能上岗。 1.6不得裸手(未经消毒)接触膜内表面,戴手套操作只能由高洁净度到低洁净度。 1.7 人流、物流分开。 1.8 仓库门只允许装卸货搬运货物时开启,不允许将仓库门作为人员进出通道。 1.9★冷藏库或冷冻库有温度控制标准,并规定检查和记录的频率。(冷冻库温度要求-18℃以下,冷藏库温度为0-4℃) 1.10按规定的频率对仓库的温度进行监测和记录,温度计或温控仪有校正记录或鉴定证明。 2、产品的标识、隔离、储存、分发 2.1有规定程序原料及成品的接收、储存、搬运、发放及报废,并有相应记录。 2.2所有物料有明确标识,包括名称、批号、数量、供应商、收货人、物料状态等。与BPCS内容一致(假如合适)。物料标签置于易识别方向。 2.3仓库有专门的合格品、待检品、不合格品区域。 2.4仓库材料和原料要堆放整齐,便于使用,并与成品分区。 2.5★物料通过状态来隔离和受控(待检和放行),不合格品和可疑品放于隔离的指定区域。并有相应标识。 2.6★有规定的物料批号、提供物料可追溯性,根据批号和状态追踪物料用量和退回量的库存管理程序。 2.7仓库的计量设备必须有可满足使用要求且定期校正,有校正标签及记录。 2.8★库存管理遵循先进先出(FIFO)原则。 2.9★采用了防止掺假的预防措施,原材料入库与出库账目相符。 2.10运输工具由防雨、防尘、防虫设施,不得与容易造成原料、包装材料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2.11★对温度、湿度或其他条件有特殊要求的物料,应按规定条件储存,易于吸湿的原料要放置于有防潮设施的库房,以免吸湿发生溶化、霉变。(坚果原料油:存储区域温度需≤25℃) 3、文件要求、记录 3.1手工和电脑填写的发货单都应包括顾客名称、地址、产品名称、产品批号和数量、保质日期,记录具有可追溯性。 3.2★物料和产品的发放记录包括发货日期、产品批号、保质期、数量、发货人等,以确保物料和成品的可追溯性。 3.3审核时能迅速而准确地将所需文件找出。 第二部分:生产过程 1、车间环境和卫生 1.1窗户、墙壁、门窗、天花板、门(窗)帘、容器、设备、货板、通风管道、光源等无灰尘、脏污和损坏的情况,厂房地面干净。 1.2洁净区地漏应使用护罩封闭、包裹。 1.3车间门、物流通道门除在使用时必须是密封的。 1.4★车间无明显不良异味,无虫害及鼠迹活动。 1.5车间要有清洁程序、定期对车间进行清洁并记录。 1.6生产及包装间内不允许存放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及时清理撤出物及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 1.7车间内温湿度有规定的符合标准,并定期记录。内包装车间温度要求≤25℃(超短保和肉类产品要求≤18℃),湿度≤60%RH 1.8生产操作人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按规定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手套。 1.9进出不同的洁净区间应有措施避免交叉污染。 1.10生产操作人员不得化妆和佩戴饰物(如手表、耳环、项链、手镯等)。 1.11不得裸手接触直接装有食品的包装物内壁。裸手接触食品的包装车间人员手部必须用75%酒精消毒,频率2小时/次,并记录确认 1.12★有员工的健康档案,每年至少的体检一次。新员工须取得健康证方能上岗。 1.13内包装车间的送风系统的过滤装置用75%酒精每月清洗消毒1次,并记录; 1.14包材消毒车间要求:紫外灯消毒:30W,在1.0m 处的强度 >70μW/cm2)的数量为平均每m3不少于 1.5W,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 1.15包装车间臭氧消毒,臭氧浓度要≥30mg/m3,紫外灯消毒同1.14 1.16包装机台增加追溯码,以便异常的准确识别及产品追溯;至少有1人专职检核包装密封性,必要时并配有负压仪1台 1.17患病及体表有伤口者、皮肤病患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原料、包装材料和成品的工作。 2、设备和仪器控制 2.1设备和仪器已被鉴定的为合格可用、并有铭牌注明生产厂家、使用期限。 2.2生产用的仪器准确、易读,正确保护、且仪器数量能够满足使用需要。 2.3用于生产和检验的仪器、仪表、量具、衡器,包括温湿度计要定期校正,有校正标签,并有法定计量部门的定期校正、维修、更新情况记录。 2.4与产品接触的设备及传送部件表面不得出现油污和积尘。包装车间与食品接触面设备要每班清洗,并用75%酒精消毒,且要有消毒记录 2.5规定了设备的清洁方法、清洁计划和清洁用物料。 2.6内包装车间要有金检机,并且能检铁/铜/非铁3种,灵敏度适宜; 2.7定期对设备和器皿进行清洁、消毒和维护,并保持记录。 3、生产过程控制 3.1制定从生产开始至完成的全过程的程序,定义关键控制点。 3.2每道工序有其相应的程序、标准、检验频率和参数记录,且工艺参数目视化张贴 3.3生产现场有现行的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指导书,且要目视化管理。 3.4操作人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5生产开始前要进行清场并有清场记录。 3.6★使用的原料与配料表一致。 3.7★使用的原材料和包装材料必须是经检定合格的。原料验收按照特有产品检测控制(如坚果炒货检测酸价/过氧化值;花茶检测SO2;肉类检测挥发性盐基氮等) 3.8★生产过程中不合格物料标识、隔离有完整的程序,以防止误用。 3.9在生产区域不得有不同品种产品的原料和包装材料共存。 3.10车间内的包装材料、叉板、成品、垃圾车必须放在指定的位置。 3.11物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缺陷和损耗有详细的记录。 3.12记录要完成、清晰、及时、真实,由操作人员和复核者签字,记录内容更改时,应注明日期和更改人姓名。 3.13产品的返工必须经过批准才能进行,有返工记录。 3.14每批产品必须有标签、批号、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3.15从生产批记录中,可追溯所用的原料和包装材料的生产批号。 4、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4.1公司必须经过第三方的体系认证,或者3个月内要有体系认证规划 4.2有生产过程控制程序的有效版本。 4.3文件和记录摆放整齐、标识清楚。 4.4审核时能迅速而准确地将所需文件找出。 第三部分:设施设备与卫生 1.厂房、设施和设备 1.1厂房环境整洁,水、电供应良好,下水道畅通,厂房及周围无污染源,废料及垃圾转运站远离生产区。 1.2厂房按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洁净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和划分。 1.3厂房的窗户、天花板及进入室内管线、封口与墙壁的连接部位均气密。 1.4在冷库和热加工的设备上装备了可持续记录真实温度的仪器。 1.5厂房内通风良好,空气流向合理,进风口不得靠近地面上,并远离污染源。 1.6洁净级别不同的车间之间有缓冲设施,人员及物料分别通过缓冲设施进入。 2.设备清洁和个人卫生要求 2.1厂房内有“严禁吸烟”和着装规定的标志,并严格监控。 2.2更衣室、沐浴室及厕所通风良好,不得对厂房的洁净级别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3★接触食品物料的设备、工具、管道,必须无毒、无味、抗腐蚀、不吸水、不变形的材料制成。 2.4★设备所使用的润滑剂、冷却剂为食品级,不对原料、产品和容器造成污染。 2.5有防虫害程序,且根据程序保持和更新害虫控制活动包括定期杀虫并记。 2.6★只能使用经批准的杀虫剂和灭鼠剂,并以防污染的方式进行储存和使用。 2.7入洁净区进行设备维护的工程人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帽、口罩。 3.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3.1有书面程序规定对所有过程和实验室设备的预防性维护管理。 3.2有对设施和设备进行维护、监控。 3.3用于测量、调整和控制各必需控制点参数的仪器准确、易读、和维护 4.文件要求、记录 4.1有对设施和设备进行维护的文件规程及设备清单。 4.2生产设备均有使用登记,记录其运用、维修、保养情况。 4.3有检定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程序。 4.4有关键的生产设备及仪器的校准程序并记录。 第四部分:公共设施卫生 1.卫生间卫生 1.1卫生间通风,排气良好,无异味。 1.2 卫生间有专人进行打扫,洁净卫生,有清洁记录。 1.3 有单独使用的清洗工器具,不与其他区域公用。 2.厨房卫生 2.1厨房洁净卫生,无苍蝇蚊虫,垃圾及时清除工作区域。 2.2餐具洁净卫生,摆放整齐。 2.3 配料、备料存放于洁净容器及环境中。 2.4有人员进行检查,有检查记录。 3.宿舍卫生 3.1宿舍洁净卫生,无异味,无垃圾堆积。 3.2宿舍的卫生间洁净卫生,设施设备良好。 3.3有定期检查行为,有记录。 第五部分:质量控制 1.检验 ★1.1具有专用的原材料检验室、成品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要有缓冲间,并且有合格的超净工作台 ★1.2实验室的硬件和设备能满足检验的需求。 ★1.3有专职的检测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操作能力。检验人员至少1名,且要大专(及以上)食品专业毕业(在公司至少要3个月) 1.4对每批原材料和成品开展检测,有完整的检测记录。 1.5使用和储备的试剂齐全,能满足检验需求。 1.6原料和包装材料的检验有完整的程序规定其方法、标准和范围。 1.7规定原料及成品的取样程序并按程序进行抽样,基于统计原理制定取样计划,抽样时有措施防止污染。 1.8有原料清单,可获得主要原料、包装材料的检验证明书。 1.9★主原料(除有害性和不稳定物质外)均应进行鉴定测试,且至少每年对同一供应商的一批原料进行一次全检。 1.10保质期内有规定定期抽检原料、包装材料的,有按要求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才能继续使用。 1.11按留样计划对每批原料及成品进行留样。 1.12所有基准、试剂等均处于受控状态,标识清晰。包括:名称、浓度、配制日期、配制人、重标日期、安全事项等等。 1.13实验室所有测量仪器设备按要求定期校正,有校正标签及记录。 1.14实验有完整的记录,包括所用试剂、标准、仪器、测试时间、人员和结果。 1.15测量设备进行了定期维护并记录维护情况。 1.16实验指标至少按照相应的国标检测频率检测 1.17基础检验指标实操抽检不合格视为检验人员无检验能力 1.18在成品抽检同类产品带回检测,如若检测不合格,不予引进 1.19沉降落菌实验每周1次,并有完整的记录 1.20实验数据记录准确、完整、及时,数据不得记录在废纸上,有程序规定记录的保存地点、期限等以便追溯。 2.原物料 2.1有各种原材料的验收标准。 2.2供应商发货时是否提供质量出厂报告。有内包装材料的质量检测合格报告。 2.3有程序能追踪到收货时间, 批号, 供应商等信息。 2.4对原材料接受,有正式的程序规定合格使用和不合格拒用,保证该程序被实施。 2.5是否使用先进先出的系统,能够确保彻底执行,并有记录查验。坚果炒货:每批次原料油周转周期控制在1个月内 2.6原材料有出入库台账及领用记录。 2.7★查看原材料,质量状态是否完好,是否符合我司要求。 2.8原材料状态是否会影响产品品质。 2.9原料必须有在有效期的外检报告 2.10原材料有标签标识,符合法规要求。 3.标签控制 3.1有签样程序,按程序审核和批准标签(印刷内容),确保标签内容准确、可靠(符合已认可的文本、质量标准、法律法规)。 3.2使用现行有效的标签标准版本作为参考比较。 3.3产品发货前须与标准样板进行比较确认。 3.4有标签对物料状态、生产状态等进行标识。 4.产品的保质期和稳定性试验 4.1有规程规定产品的保质期及稳定性试验程序。 4.2按要求及时抽取保质期和稳定性试验样品及按时进行检测。 4.3评估对产品保质期稳定性的影响等因素。 4.4★用于确定保质期的分析方法经验证及稳定。 4.5对稳定性数据有进行趋势性分析。 4.6有经认可的产品保质期清单以确定产品保质日期。 5.审核 5.1有程序文件对内部的质量审核进行表述。包括:审核人员、时间、频率、内容、记录,发现不合格项的纠正预防措施及跟进、审核报告的提交 5.2应制定审核计划,定期对包括仓储、制造、质量保证和工程维修在内的部门进行内部审核。 5.3审核工作包括计划、执行、报告、原因分析、纠正措施和跟进评估。 5.4由受过培训、对各方面有经验且不直接与被审事项有关的人员进行审核。 5.5有记录表明及时跟踪并纠正审核发现的不合格项,有有效的行动计划和跟进。 5.6存在对纠正措施进行有效的跟进和沟通的系统。 5.7所有的审核结果都形成文件并提交管理层。 5.8有计划定期对第三方制造商和供应商进行审核和评估,由审核和评估报告。 5.9供应商审核发现的不合格项是否已得到跟进解决。 5.10有计划对质量控制记录进行定期的审核。 6.纠正及预防措施,持续改进 6.1有程序或流程图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及执行作出规定。 6.2评价过去和现在的质量表现,包括: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源分析及改善记录。 6.3目标和行动计划落实到个人,并且得到实施。 6.4定期分析数据并报告。 6.5确定了质量问题,偏差的根源,并开始改进行动和监测实施过程。 6.6★有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详细规定不合格品处理的各个步骤,实际案例符合。 7.投诉处理 7.1有从顾客、销售人员、公司员工和政府部门处接收投诉的处理程序。 7.2有对质量投诉事件的书面记录,包括事件描述、原因分析、纠正预防措施及跟进,有对投诉进行趋势性分析的记录。 7.3规定的原因分析程序对投诉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7.4有规定的投诉信息分享渠道(知会有关部门)。 8.成品放行 8.1有规定成品放行程序和批准权限。 8.2成品有被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8.3异常成品经过复核确认。 9.培训体系 9.1有程序文件或流程图对培训体系进行描述。 9.2有基于员工的教育、培训、经验、技术进行有效需求分析及评估,有制定培训计划。 9.3培训计划得到执行并记录。 9.4有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并记录。 9.5在确认员工接受足够的上岗培训后,才让员工独立上岗,上岗培训应有记录。 10.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10.1有程序和流程图对文件控制系统进行描述,程序包括对文件的起草、复核、审批、发行、使用、回收进行规定,确保文件被正确使用,有对第三方提供的受控文件的管理规定。 10.2文件和记录总览表及时更新及准确,有最新的文件及质量记录清单。所使用的受控购文件均为有效版本。 10.3原始文件及记录保管良好。 10.4程序、文件和记录摆放整齐、标识清楚。 10.5审核时能迅速而准确地将所需文件找出。 第六部分:化学品及食品添加剂管控 1.化学品(有毒有害物)的管控 1.1有对公司的化学品管理规定。 1.2化学品有专门独立的存放点,并上锁,领用有登记明细。 1.3 ★有毒有害物上锁,领用时有两人监督,有出入库台账。 1.4 未使用完的有及时退库,在生产现场未发现任何化学品。 2.食品添加剂 2.1能够识别食品添加剂并提供清单。 2.2★食品添加剂的添加符合GB 2760规定,能够提供限量食品添加剂的添加量,不得超范围和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2.3食品添加剂供应商资质有被确认。 2.4 ★食品添加剂有单独存放并上锁,领用记录完整并符合配方规定。 2.5 产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在当地质监局备案。 第七部分:产品风险控制(主类;附类) 1.监管风险 1.1有主动追踪监管部门的监督抽查结果并保存监督抽查报告。 1.2历史上有被监管部门判定不合格并处罚的不良记录。 1.3★监管不合格,整改措施有完成和被验证没有重复发生。 1.4公司有应对危机事件的组织、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机制。 1.5 与监管部门和检测部门有良好的沟通渠道。 2.风险因子 2.1★公司能清楚说出或书面提供产品的风险因子及其来源。 2.2★风险因子在每个过程被监控和验证是可控的,能够提供出书面资料(或检测报告)。 2.3★有对上游供应商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因子进行监控要求和证明材料。 2.4★实际添加的原辅料与配料信息一致,能够提供配料记录。 2.5对可能潜在的风险因子进行信息的收集和识别。 3该产品(或附类)所属行业的特别要求: 3.1有对行业的特别要求做识别并进行监控。 3.2其他补充审核项目符合情况 第八部分:产品CCP把控 1.原料的储存环境是否合理。(如小麦粉需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卡板上,防止滋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2.拌料、起发、烘烤、油炸、叠层等工艺是否有参数控制,是否形成文件。 3.有对配料用量固化,配料人员知悉配料用量信息并形成记录。 4.车间布局合理,各洁净度车间之间有较好的挡隔设施或缓冲间。 5.高洁净区的装修和环境是否能支持达到高洁净的水平,是否有尘埃粒子计数。 6.高清洁区的工作环境洁净卫生,人员穿戴符合要求。 7.有较系统的微生物管控措施。 8.有对微生物管控效果进行验证并形成记录。 9.高水分糕点高洁净区用臭氧杀菌,且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浓度有进行验证。 10.有对产品感官项目进行把控,措施有效。(水分含量、碎末率等) 11.对产品包装进行检漏测试,频率和方式合理有效,有效监控封口效果。 12.有识别产品异物来源,形成文件。 13.针对产品异物来源做管控措施,措施合理无遗漏。(现场检核产品中是否有异物) 14.有对异物管控措施进行验证和改进,形成记录。 15.有对使用油的品质进行原材料检验并形成记录。(油炸产品) 16.更换油的方式是否合理,是否有文件标准。(油炸产品) 17.对过程的油和产品是否有酸价、过氧化值的监控。(油炸产品) 18.洁净车间(内包、冷却间)有温湿度控制,并且在温湿度出现偏差时有纠正措施进行纠正。 19 .送风系统的过滤装置有效性、更换周期的科学性。对洁净空气验证情况。 20.短保糕点:冷却车间和低温工艺产品的配料车间达到洁净区要求 (洁净区要求:落菌实验中,每平皿平均菌落数<30个/[5min/1个平皿(φ9cm)] 21.紫外灯、臭氧发生器的有效性验证。
来源:食品论坛网友分享,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