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大陆新闻 >

详细内容

【传经送宝】中国食品企业【组合食品的产品标签】合规标识及生产行为认定

2025-07-16 18:27:27  点击量:

组合食品(如零食礼盒、方便面配调料包、火锅食材套装等)凭借其便利性和多样性迅速占领市场,这类产品通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包装的食品组成,作为一个销售单元整体出售。

然而,组合食品的物理形态和组合方式的复杂性,给其产品标签合规标识以及背后的生产行为法律认定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其生产行为的准确定性则直接关系到企业应履行的法律义务(如生产过程控制要求)和承担的法律责任。

本次就来聊聊上述话题,供企业参考。

 

一、组合食品标签合规标识要求

 
 

1、食品名称清晰反映组合本质

要求: 

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

对于组合包装,名称应能准确表明其是“组合装”、“套装”、“礼盒”等,并包含核心组分的名称(如“XX品牌坚果零食大礼包”、“XX火锅底料+蘸料组合”)。

常见问题: 

名称过于笼统(如仅标“大礼包”),未体现组合特性;

名称夸大或误导,暗示组合中不存在的昂贵食材或功能;

名称未包含关键组分,导致消费者误判产品内容。

2、配料表分层标识,清晰对应

要求:

《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最小销售单元有多个独立包装或者有多层包装的,如外包装 易于开启识读或者透过外包装能清晰识读内包装上的强制标示事项,可以不在外包装上重复标注。”

实践要点:

组合包装上的标签需清晰区分各独立包装的配料表,可通过编号、图示或明确文字(如“内含A:配料…;内含B:配料…”)进行对应。

每个独立包装的标签必须完整合规。

3、过敏原信息清晰标示,可在组合包装显著位置汇总提示

常见问题:

组合包装上配料表混乱,无法区分对应哪个独立包装;

独立包装可单独销售但未标示完整信息;

过敏原信息标示不全或位置不显著。

4、净含量和规格层级分明

要求:

组合包装上应标示总净含量(如“净含量:1.2kg”),并清晰标示内含独立包装的数量(如“内含6件”)以及每件独立包装的净含量或规格(如“每件净含量:200g”)。

常见问题:

只标总净含量,未标内含件数和单件规格;

单件规格标示不清或错误;使用“约”、“大于”等模糊表述。

5、生产者/经销者信息责任主体明确

要求:

应标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生产者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对于组合食品:

若由单一企业生产并组装,标示该企业信息。

若由不同企业生产后由另一企业组装销售,组合包装上应标示组装商或品牌所有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作为责任主体),同时清晰标示各独立包装食品的实际生产者信息(可通过“生产者见各独立包装”或具体列出等方式)。

常见问题:

仅标示组装商信息,未标示实际生产商信息,导致责任不清;

标示的生产者信息与实际不符;

联系方式无效。

6、日期标示以最短保质期为准

要求:

组合食品的保质期应以组合内最早到期的独立包装食品的保质期为准。

生产日期可以标示最早组件的生产日期,或组合包装形成的日期(需在标签明确说明是“组合日期”或“包装日期”)。

标示位置: 

组合包装上必须清晰标示该统一的保质期终点(到期日)或生产日期/组合日期+保质期。

如果独立包装可单独销售,其自身日期标示也必须符合要求。

常见问题:

组合包装上标示的保质期长于其中某独立包装的实际保质期;

组合日期标示不清,未说明是组合日期;

独立包装日期被组合包装遮挡。

7、贮存条件满足所有组分要求

要求:

组合包装上标示的贮存条件,必须能够同时满足组合内所有独立包装食品的贮存要求。

常见问题:

标示的贮存条件仅满足部分组分,未考虑所有要求(如只标常温,但内含需冷藏品);

标示条件与实际物流、销售环境不符。

8、产品标准代号对应具体产品

要求:

组合包装内各独立包装食品应标示其各自所执行的产品标准代号。

组合包装本身不需要一个“组合食品”的标准代号(除非有专门标准)。

常见问题:

错误地将组合包装标示一个标准代号;

未标示或标示错误独立包装的标准代号。

9、营养标签整体或分别标示

要求:

GB 28050-2025规定“当销售单元包含多个品种或多个口味食品时,可以统一制作一个营养标签;如各有独立包装也可以分别标示营养标签;或在同一销售单元包装上并列标示各食品的营养标签。”

实践要点:

常见做法是在每个独立包装上标示其自身的营养成分表。

在组合包装上,可以选择不标、重复标示或提供汇总信息(但汇总信息不能替代独立包装上的标示)。

常见问题: 

可独立销售的单件未标示营养标签;

营养标签计算错误。

 

二、组合食品生产行为认定:组装、分装还是生产?

 
 

组合食品的生产行为认定,直接关系到企业需要申请何种生产许可(SC)、遵守何种生产规范。关键在于区分“组装”、“分装”和“生产”:

(一)“组装”(Packaging):

1、定义

将预先获得食品生产许可的企业生产的、具有完整预包装标签且可直接销售的独立单元食品,按照一定的搭配方案,装入一个外包装容器(如礼盒、提篮、大塑料袋)中,形成一个新的销售单元的过程。

组装者不改变原有独立包装食品的物理形态、化学性质、标签信息(日期除外)和内在质量。

2、特征

原料是已获SC企业生产的、标签完整的预包装食品。

核心操作是物理性的组合、放入外包装,可能包括简单的装箱、捆扎、贴标(组合包装标签)。

不涉及拆零、重新称量、混合、加工(如加热)、重新包装原有食品。

组合包装上的标签信息主要是关于组合本身(产品名称、内含物清单、数量、总净含量、组合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组装者信息、生产者信息)。

3、许可要求

通常不要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 组装行为更多被视为一种经营活动。

组装企业(通常是品牌商、经销商或电商平台)需要:

取得合法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需包含食品销售(或相关类别)。

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查验独立包装食品的生产者SC资质、产品合格证明文件、标签合规性等),确保来源合法、质量合格;

建立销售记录制度;

确保组合过程在卫生环境下进行,防止污染;确保组合标签合规;

确保符合贮存运输要求。

涉及预包装食品销售需要在属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4、责任主体

组装者是组合包装食品进入流通环节的经营者,对组合包装的标签合规性、组合过程的卫生安全、以及所选用独立包装食品的合法性负有责任。

但独立包装食品本身的质量安全问题,首要责任仍在原始生产者。

(二)“分装”(Repackaging):

1、定义

将大包装食品拆封后,分成预先定量的小份,并进行密封包装,形成新的、独立的预包装食品销售单元的过程。

分装改变了原有的包装形式和规格。

2、特征

原料是大包装的食品(散装或大规格预包装)。

核心操作包括拆封、称量/计量、分份、装入新的小包装容器、密封、打印/粘贴新的标签(包含新的生产日期/分装日期、保质期、分装者信息等)。

改变了食品的原始包装形态和规格。

3、许可要求

应依法取得相应类别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分装资质)。分装被明确视为食品生产行为的一种形式。

分装企业需要:

具备符合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的生产场所、设备设施、工艺流程、人员管理、管理制度等;

建立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HACCP或ISO22000等),控制分装过程中的污染风险(微生物、异物等);

对分装后的产品承担生产者的法律责任。

标签上必须标示分装者的名称、地址、SC编号(即分装商作为生产者),生产日期应为分装日期,保质期需根据分装工艺和食品特性科学确定(通常短于或等于原料保质期)。

与组合的区别:

分装的核心是“拆零-定量-重新独立包装”,改变了原始包装单元;

组合的核心是“物理合并多个完整独立包装”,不改变原始独立包装。

(三)“生产”(Manufacturing):

1、定义

利用各种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工艺加工制作成食品的过程。

对于组合食品而言,如果企业不仅仅是组装或分装,而是自行加工制作了组合中的某些或全部组分,那么该加工制作行为本身就是生产行为。

2、特征

涉及原料处理、混合、加热、冷却、发酵、成型、熟制等改变食品特性的加工工序。

3、许可要求

对于自行生产组分的部分,应取得该组分对应食品类别的生产许可证(SC)。

与组合的关系: 

一个组合食品企业可能同时涉及多种行为:

行为A:自行生产了组合中的部分食品(如某生产了其礼盒中的饼干);

行为B:外购了其他企业生产的预包装食品(如饮料);

行为C:将自产的饼干和外购的饮料进行“组装”成礼盒。

许可要求:

该企业需要为其饼干生产行为(A)取得饼干类别的SC;

其组装行为(C)本身通常不需要SC(但需经营资质和履行经营者责任);

外购饮料需查验其生产者SC。

 

 

 

三、合规风险与责任分析
 
 

1、标签不合规风险

这是组合食品高发的风险点。常见处罚依据包括《食品安全法》第125条(标签瑕疵)、第124条(标签虚假或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第71条(标签不符合规定)。

处罚措施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和产品、罚款(金额巨大,可达货值金额10倍以上)、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

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赔(“退一赔三”,最低500元)。

2、无证生产(分装)风险

如果企业将实质上的分装行为(如拆开大包装重新定量包装)或生产行为,错误地按照“组装”来操作而未取得SC许可证,将面临《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工具设备、原料及产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的,处5-10万罚款;货值1万以上的,处10-20倍罚款。

3、原料来源风险

组装者未严格履行进货查验义务,使用了无证生产者生产的食品、过期食品、标签严重不合格的食品作为组合原料,导致组合产品整体不合格。组装者作为经营者需承担连带责任。

4、过程污染风险

组装过程若在卫生条件恶劣的环境下进行,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或引入异物。

组装者需承担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责任。

5、贮存运输风险

未能按照组合包装标示的贮存条件(通常需满足最严要求)进行贮存和运输,导致食品变质。

责任在负责该环节的主体(可能是组装者、仓储方、物流商或销售者)。

四、结论与建议
 
 

(一)标签合规

应严格遵守“清晰、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则,尤其关注名称反映组合本质、配料表/过敏原分层对应、日期以最短保质期为准、贮存条件满足所有组分、生产者/责任主体信息明确、营养标签标示方式正确等特殊要求。

组合包装标签与独立包装标签(若可单独销售)需协同一致。

(二)生产行为认定

关键在于区分组装(物理合并完整独立包装,属经营行为,通常无需SC)、分装(拆零定量重包,属生产行为,需SC) 和生产(加工制作组分,需SC)。

(三)对(组装方/品牌方)企业的建议

深刻理解组装、分装、生产的法律定义和边界,严格自查实际操作。若涉及分装或生产组分,取得相应SC许可。

1、严把原料准入关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审核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确保所有用于组合的独立包装食品来源合法、标签合规、质量合格,索取并留存生产者SC复印件、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2、建立合规标签体系

投入专业力量或寻求专业机构支持,严格按照GB 7718、GB 28050等标准及组合食品的特殊要求设计组合包装标签和独立包装标签(若需)。

特别注意日期、贮存条件、过敏原、生产者信息的准确性。

3、规范组装过程

确保组装操作在清洁卫生的环境下进行,防止交叉污染。建立操作规程和记录。

明确组合日期。

4、保障储运条件

确保整个供应链(从原料入库到组合完成再到分销)满足组合包装标示的最严贮存运输条件,并监控记录温湿度等关键参数。

5、落实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覆盖组合食品全链条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和要求。

综上,食品企业应深刻理解并严格落实组合食品标签标识和生产行为认定的法规要求,才能有效化解风险,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与知情权,促进组合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创新发展。

来源:食品人说食品事儿;作者:陈醉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