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大陆新闻 >

详细内容

【传经送宝】中国食品企业【管理改善】的十个基本要点!

2025-08-26 18:42:16  点击量:

中国食品企业管理改善的十个基本要点

在食品行业,从车间里的原料分拣到货架上的成品包装,从生产记录的一笔一划到消费者手中的食品安全,每个环节都藏着“改善”的空间。毕竟食品企业的核心是“安全”与“效率”双轮驱动,老办法跟不上新需求,旧流程解决不了新问题,唯有盯着现场、跟着问题、靠着员工,才能把改善做到实处。下面这十个基本要点,就是从食品企业的日常运营里抠出来的“实在招”,照着做,既能少走弯路,又能看到真效果。

一、老板先带头,别只喊“你们改”

不少食品厂老板总觉得“改善是车间主任和工人的事”,自己只需要看报表、定指标。可实际上,车间里的卫生死角没人管、原料浪费没人盯、记录造假没人纠,根源往往在“领导没把改善当自己的事”。比如有的厂长每天早到半小时,去车间转一圈:看看更衣室的消毒流程有没有走到位,瞧瞧配料间的秤准不准,问问工人“今天拌料有没有觉得麻烦的地方”,用不了一周,工人就知道“老板真关心改善”,也就愿意跟着动脑子。要知道,食品企业的改善,领导带头不是“作秀”,而是给员工吃“定心丸”——你重视食品安全,员工才会把卫生当回事;你盯着效率,员工才会琢磨省时间的办法。

二、给任务要“落地”,别只画“大饼”

“这个月把损耗降5%”“下个月把产能提10%”,这样的目标听着带劲,可工人听完往往一脸懵:怎么降?从哪提?其实给下属派改善任务,得像“给生产线定工艺”一样具体。比如车间报怨“包装环节总漏贴标签”,领导别只说“你们解决下”,不如一起蹲在现场看:是标签机位置太偏,还是工人手上有油滑手?如果是位置问题,当天就调机器;如果是手滑,马上加个擦手的消毒湿巾盒。还有,每月开改善会时,别光听“好消息”,更要问“卡在哪了”—“上次说的原料解冻时间太长,试了新方法没?”“那个省包装膜的点子,现在省了多少?”领导多问一句“具体进展”,员工就少一分“糊弄了事”,改善才能从“口号”变成“实事”。

三、“小改善”别嫌小,积少成多是大事

食品厂最容易忽视“小问题”:比如车间地上的面粉袋总倒着放,每次拿都要弯腰;比如洗手池的水龙头是螺旋式的,工人洗手要拧好几圈;比如记录表格的格子太小,填数据总写窜行。这些事看着“不值一提”,可架不住天天发生 ——弯腰多了工人腰背痛,水龙头慢了耽误洗手消毒,表格窜行可能导致记录出错。要记住,食品企业的安全和效率,从来不是靠“一步登天”的大改革,而是靠“今天改个水龙头,明天调个面粉袋位置”的小改善堆出来的。

四、别怕“试错”,就怕“藏错”

做食品的都怕出问题:试新的消毒方法,怕消毒不彻底;改新的配料顺序,怕影响口感;甚至换个新的原料筐,都怕不达标。可要是因为怕错就不试,永远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比如有个酱菜厂,想试“低盐腌制”的新工艺,第一次腌出来的酱菜保质期短了3天,工人怕挨骂不敢说,后来厂长知道了,没批评反而说“多亏试了,不然批量生产损失更大”,接着一起分析:是盐放少了,还是发酵时间没调?最后调整了发酵温度,既保住了口感,又把保质期拉了回来。食品企业的改善,不怕“试错”,就怕“藏错”——错了能改,还能避免下次掉坑;藏着掖着,小错早晚变成大问题,甚至可能出食品安全事故。所以领导要跟员工说:“只要是为了改善,错了咱一起担,别憋着不说。”

五、越忙越要“挤时间”,忙里偷闲找改善

“太忙了,哪有空搞改善?”这是很多食品厂工人的口头禅。可实际上,忙的时候才是改善的“黄金期”——忙到原料堆在车间门口,就该琢磨“原料入库能不能分时段”;忙到工人吃饭都得轮着来,就该看看“生产线能不能少个冗余步骤”。要知道,“忙”不是不改善的理由,而是“必须改善”的信号——越忙越说明流程有问题,越忙越要挤点时间想办法,不然只会“越忙越乱,越乱越忙”,最后连食品安全都顾不上。

六、改善要“按需来”,别搞“无用功”

食品企业的改善,最怕“为了改善而改善”。比如有的厂跟风搞“自动化设备”,花大价钱买了自动分拣机,结果原料是不规则的蔬菜,机器总卡壳,最后还是靠人工分拣,设备成了“摆设”;还有的厂非要把记录表格改成“电子档”,可车间没网,工人还得先记在纸上再输进电脑,反而多了一道工序。改善不是“赶时髦”,得看“实际用不用得上”:车间里原料总受潮,那就先改善仓储通风;消费者反映保质期短,那就先优化杀菌工艺;工人说搬运太累,那就先加个小推车。记住,食品企业的改善,“有用”比“好看”重要,“解决问题”比“搞新花样”实在。

七、别被“老规矩”捆住,“能改的都能试”

“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改了怕出问题”,这句话害了不少食品厂。比如有的酱油厂,沿用老工艺“露天晒酱”,说是“传统味道”,可遇到下雨天就容易淋进雨水,只能倒掉整缸酱;有的饼干厂,配料时非要“先放糖再放盐”,工人说“换顺序能省搅拌时间”,领导却怕“影响口感”不敢试,结果后来试了一次,口感没差,还省了5分钟。食品行业确实讲究“传承”,但“传承”的是好品质,不是“老掉牙的规矩”。只要不影响食品安全,不破坏产品品质,就别怕改:消毒流程能优化就优化,搬运路线能缩短就缩短,记录方式能简化就简化。要知道,以前没有密封包装,现在有了;以前靠人工检测,现在有了快速检测仪——时代在变,方法也得变,别让“老规矩”拖了改善的后腿。

八、别找“借口”,先想“怎么干”

“客户规定必须这么装,改不了”“设备就这水平,没办法”,一提到改善,总能听到各种借口。可实际上,“客户规定”不是“死规矩”,只要跟客户说清楚“改包装能减少破损,还不影响品质”,客户未必不同意;“设备水平低”也不是“拦路虎”,比如切片机切得不均匀,不一定非要换机器,调调刀片角度、改改进料速度,可能就解决了。改善别先找“不行的理由”,要先想 “能行的办法”—— 借口越多,改善的路越窄;办法越多,企业的路越宽。

九、别靠“一个人扛”,要让“人人都参与”

有的食品厂搞改善,就靠“几个技术骨干”,其他人等着“坐享其成”,结果改善方案落地时,工人不配合:“这是他们定的,跟我没关系”。食品企业的改善,从来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众人拾柴”——车间工人最懂操作中的麻烦,仓库管理员最清楚原料浪费的地方,质检人员最知道哪个环节容易出问题。要知道,一个厂至少有一半员工能参与改善:工人提操作建议,管理员提流程建议,就连食堂师傅都能提“怎么让工人吃好,干活更有力气”。众人的智慧,才是改善的“活水源泉”。

十、改善没“终点”,要像“拧毛巾”一样一直拧

食品企业的改善,最忌“一劳永逸”:今年优化了杀菌工艺,明年可能有更高效的杀菌技术;现在解决了原料浪费,过阵子可能因为原料批次不同,又出现新的浪费;甚至上个月刚定的卫生标准,这个月就发现“还有更细致的地方要补”。就像拧毛巾,第一次能拧出很多水,拧干了再使劲,还能挤出几滴,再揉一揉、压一压,又能出点水——改善就是这样,没有“到头”的时候。食品行业的环境在变,消费者的需求在变,原料的特性也可能变,改善自然要跟着变。只有抱着“永远有能改的地方”的心态,企业才能在安全和效率上一直往前走,不被行业淘汰。

其实食品企业的管理改善,说到底就是“把该做的事做细,把能省的地方省住,把安全的底线守住”。不用追求“高大上”的理论,也不用搞“轰轰烈烈”的改革,只要盯着现场、想着员工、跟着问题,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下来就是大变化。毕竟对食品企业来说,每一次小改善,都是对食品安全多一分保障,对消费者多一分负责,对企业多一分底气。

 
 

来源:食品论坛网友分享 图片来自创客贴会员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