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解决疑难】中国食品企业,辛辛苦苦去审核供应商的检查表、报告,到底有没有用??
2025-10-20 18:27:48 点击量:
“我们辛辛苦苦去审核供应商,那些检查表、报告,到底对提升质量有没有用?” 这或许是萦绕在许多采购/SQE,尤其是初入行者心头的一个根本性疑问。 答案是:审核本身是一个中性工具,它既能成为驱动质量飞跃的“杠杆”,也极易沦为浪费资源的“过场”。其价值大小,不取决于工具本身,而完全掌控在使用工具的采购/SQE手中。 一 理想之境:审核本应扮演的三大赋能角色 当审核被正确执行时,它远不止是“找茬”,而是一个集预防、提升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 1. 体系的“体检医生” (事前预防) 功能:通过体系审核(如ISO 9001),评估供应商的“免疫系统”是否健全——FMEA、控制计划、变更管理等核心流程是否有效。目标是预防系统性质量事故的发生。 2. 过程的“预警雷达” (事中控制) 功能:通过过程审核(如VDA 6.3),深入生产现场,实时监测工艺参数、设备状态和人员操作。它能捕捉到偏离控制计划的“异常信号”,在缺陷产生前或恶化前进行干预。 3. 能力的“赋能教练” (事后提升) 功能:优秀的SQE不仅是“警察”,更是“教练”。审核过程是对标差距、传递知识(如8D、防错)的最佳时机,旨在提升供应商团队自主解决问题的“造血”能力,并驱动持续改进(CAPA)的循环。 二 现实之困:当审核异化为“无效劳动”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以下四种情况,是导致审核价值流失的常见陷阱: 陷阱一:“剧本杀”式审核 供应商提前备好“标准答案”与“样板间”,审核员所见皆为粉饰的太平。审核沦为一场表演,真实问题被深度掩埋。 陷阱二:“警察”与“囚徒”的对立 若SQE仅以“扣分”、“开罚单”为己任,将必然引发供应商的抵触与隐瞒,双方信任破裂,合作共赢无从谈起。 陷阱三:“治标不治本”的浅层检查 只关注成品合格率这个“结果”,而不深究其背后的管理体系与过程控制这个“原因”,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发生。 陷阱四:“虎头蛇尾”的后续管理 审核报告被束之高阁,整改措施无人跟踪验证。供应商的纠正行动流于纸面,实际问题纹丝未动。这是对审核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 破局之道:卓越SQE让审核“点石成金”的三个阶段 要打破困境,让审核真正创造价值,SQE需要在前、中、后三个阶段精准发力。 1. 审核前:精准策划,有的放矢 风险导向:不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根据绩效、产品重要性等,制定差异化的审核策略,将资源集中于高风险区域。 目标明确:本次是体系审核,还是针对特定问题的专项过程审核?带着明确的问题出发。 2. 审核中:深入洞察,双向沟通 穿透式问询:多问“为什么”,追溯至问题的根本原因。多看现场、多问一线员工、多查原始数据。 关注“变化点”:紧盯人、机、料、法、环的变化管理,这是质量问题的“高发区”。 建立伙伴关系:以帮助者而非审判者的姿态沟通,鼓励对方暴露真实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3. 审核后:闭环管理,价值量化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死磕闭环:建立严格的CAPA跟踪机制,确保纠正措施有效落地,并被标准化到体系文件中,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用数据说话:将审核成果量化,如“某过程CPK提升”、“客户投诉率下降”,用数据向各方证明审核的价值。 知识传承:将优秀供应商的最佳实践进行分享,最大化审核的知识价值。 四 结语:从“执行者”到“价值创造者”的思维转变 审核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生成一份完美的报告,而是为了驱动实质性的改善。 因此,当采购/SQE再次反思审核的价值时,问题不应是简单的“有或没有”,而应是:“我如何能通过下一次审核,为供应商和我们自己的质量防线,多创造一分价值?” 这种从被动“执行任务”到主动“创造价值”的思维转变,正是一名卓越采购/SQE的鲜明标志。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


